张恨水(1895—1967),曾名芳贵,学名张心远。
    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
    六岁蒙学,入当地塾馆就读。
    十一岁读《残唐演义》,爱不释手,遂又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古典小说。
    其《写作生涯回忆》中介绍,十三四岁,即从《聊斋志异》和《红楼梦》的文本及其批注上,读“懂了许多典故”
    ,“领悟了许多作文之法”
    。
    后来,进新学校,仍嗜好文学,日夜读小说,而且依然“爱读风花雪月式的词章”
    ,并从《庄子》《西厢记》中“学会了许多腾挪闪跌的文法”
    ;还由《儒林外史》对诸人物的描写中,领会到讽刺手法的运用。
    此外,他还爱读林纾译的域外小说,赏识其中中国小说鲜有的心理描写。
    十七岁以前,读《花月痕》《桃花扇》《燕子笺》《长生殿》等小说传奇和戏剧时,陶醉于其中诗词小品及精彩的篇目。
    1912年秋,其父病故,家道中落,随母和五个兄弟姐妹返回老家安徽。
    辍学的苦闷,迫使张恨水不能再潜心阅读。
    次年,考入孙中山设在苏州的“蒙藏垦殖学校”
    ,因经费不足,学校常常被迫停课。
    这使他有机会写诗填词,借以宣泄自己的苦闷。
    他还给自己取了个时尚的笔名“愁花恨水生”
    。
    1914年秋,他离开苏州,以才学在汉口谋得为一家小报写补白的营生,其时仅十九岁。
    始用恨水笔名。
    恨水,缘于南唐李后主的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读后,彻悟人生苦短,时光珍贵,遂取“恨水”
    二字。
    后因名声太大,人们早已忘却他的本名,只记住天下都知道的笔名恨水。
    这个阶段,可以用张恨水自己的话来概括:
    我是两重人格。
    由于学校和新书给予我的启发,我是个革命青年,我已剪了辫子。
    由于我所读的小说和词曲,引我成了个才子的崇拜者。
    这两种人格的溶化,可说是民国初年“礼拜六派”
    文人的典型,不过那时“礼拜六”
    还没有发生,我也没有写作。
    虽然我没有正式作过“礼拜六派”
    的文章,也没有赶上那个集团,可是后来人家说我是“礼拜六派”
    的文人,也并不算十分冤枉。
    因为我没有开始写作之前,我已造成这样一个坯子。
    “礼拜六派”
    作为文学流派,是指在《礼拜六》杂志上发表作品,都信奉“得休暇而读小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