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第3页)
被皇后萧麒识破,刺杀失败。
随即,在萧惕守的鼓惑下,契丹黎部、吐六于部首领带着自己的亲卫在城中提前作乱,企图夺取城池。
黄承率府兵连夜平叛。
很快,作乱的首领述律完和兀欲被部下所擒,另一个头目萧惕守“侥幸”
逃脱。
翌日凌晨,通辽城被匆匆赶来的三万挞马军和两万飞鸦军联军,总计五万人马团团包围,耶律阿保机得知大辽皇后萧麒等人被困城中,守军不过府兵三千,立刻发动了攻城战,企图一举拿下通辽。
双方陷入苦战。
战斗最激烈时,萧麒亲自率领女子亲卫队登上城墙作战。
挞马军几次攻上城墙,最终被火枪队击退。
一连七天的苦战,双方的损失都非常惨重,眼见通辽城墙岌岌可危,通辽城内的老百姓自发起来协助官军守城。
正当危机时刻,负责平叛的龙源府刺使郑广、黄龙府守备于横共率领的两万府兵平定了渤海国贵族叛乱后,已赶到了通辽救援,前锋已经抵达三十里外。
忽闻斥候报告,阿保机麾下众将大惊失色,如此全国性的叛乱,原以为会拖上两三个月,谁知不到一个月辽军就平定了叛乱。
还能够这么快前来支援通辽。
阿保机再看看自己的五万人马已经精疲力尽,众军将听闻敌人援军来时,明显士气大落。
“错失良机啊!”
耶律阿保机忍不住仰天长叹。
继续攻打通辽城都已经不可能成功,心中不甘的耶律阿保机无奈撤兵。
翌日,即二月十六日,耶律阿保机和李克用的联军连夜撤往草原,通辽城安然无恙,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三日后,辽皇黄浩亲率五千禁卫军赶到通辽。
平定叛乱之后,黄浩亲自主持平叛后的善后,对参与叛乱的各部落贵族绝不容情,如述律完和兀欲等黎部、吐六于部首领,以及这次参与叛乱的渤海国贵族,被公开审判后处斩,其部众和土地也被赏赐给了积极参与平叛的各部族首领。
这次国内的动乱也让黄浩意识到朝廷光靠羊毛利益并不能够完全控制住草原部落。
毕竟这还是个愚昧的时代,大部分的牧民还需要依附在部族身上生存,过去的方法有些简单粗暴,直接剥夺了部落首领的利益,这才引起了这场涉及到全国的动乱,给了迭剌契丹和李克用可乘之机。
从秦朝到唐末,对于华夏帝国的统治者而言,边疆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游牧民族突然兴起一个新的势力,威胁农耕民族的生存匈奴,突厥都是这样的例子。
草原上崇尚胜者为王,为了争夺草场向来动荡不安,相互吞并,只要出现一两个雄主,往往会诞生像契丹一样的强大势力出来。
后来的成吉思汗也是这种背景下诞生出来的。
只有保证了草原上的安定,才能够保证全国的安定,那如何保证游牧民族地区的安定呢?
从秦朝到唐朝,“以夷制夷”
是中原王朝对付游牧民族侵袭的重要手段,甚至比军事手段更常用,也更有效。
原因是军事手段的成本实在太高,而以夷制夷则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不管面对多么强大的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只要先安抚,稳住对方,然后以拖待变。
时间一长游牧民族内部自然会因首领继承权问题产生动荡,甚至内乱,然后中原王朝就可以趁机推波助澜,接下来就拉一部分打一部分,以最小代价获取最大的胜利。
黄浩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太好的办法来。
这次平叛,像萧讷温这样的有功之臣在各族之中也有很多,如何奖励这一部分人也是一个问题。
思来想去,黄浩干脆效仿清朝时候的办法,在草原上实行的“分而治之”
的政策。
说到底,就是将所有附庸在辽国的游牧部落分成了八个旗,把那些大大小小的部落分别归属到各旗名下。
由皇帝亲自任命旗主管理各旗事务。
并且朝廷颁布法令做出了限制,禁止各旗越界,这样可以控制八旗的规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