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首战功成
“爹,我着人炖了碗参汤,夜深了,您也早点休息吧。”
一边说,杨继思便慢吞吞地进来了。
“啊,难得思儿有这片孝心,进来吧。”
杨一清脸上的愁云却没消减多少。
一碗参汤,杨一清半喝半不喝,却一直看着桌上的奏折发呆。
呷了几口,便再无心情,将汤碗推到一边,颓然向后面的椅子一倚,全然没注意到站在旁边的杨继思。
“爹,今天皇上是不是出言责备于你了?”
杨继思小心翼翼地问道。
杨一清被吓了一跳,一半是因为旁边被忽略的继思的声音,一半是因为继思突然做出如此的发问,不偏不倚正好切中了自己的心意。
“从哪里道听途说的,这种话怎可轻信?”
杨一清故作镇定。
“孩儿不是听人说的,是自己猜的,孩儿私心忖度着,小人张璁,本就言而无信,之前确实也和爹有过冲突,可爹爹受皇上倚重,不受小人之言。
况且小小张璁怎值得爹爹为之忧心。”
按着诗韵教过的套路,杨继思边说边用余光瞟着杨一清的神色。
“爹爹心为社稷,文韬武略,谋改革之大事,划黎民之福祉,想只有这黎民社稷才能引起爹爹这般深思吧…”
杨继思还想接着往下说,不料却被杨一清打断了。
“继思,是谁对你说的这些,依爹爹对你的了解,这恐怕不是你个人之思吧?”
杨一清虽如此说,语气中却也带着一丝不确定,似乎期待着一个否定的回答。
杨继思脸一红,本就了无心机的他向杨一清吐露道:“孩儿不才,是诗韵教我说的这些。”
“诗韵?”
这次换做是杨一清惊奇了。
其实他记得这个书童,本是自小买来,想让他陪侍杨继思读书,加上年纪相仿,也好做个玩伴。
给他起名“诗韵”
,实是对杨继思的期望与寄托,可杨继思却不喜诗文,不通韵律,颇令杨一清失望。
还好俩人感情不错,加上上次对杨继思有救命之恩,杨一清对这个书童印象不错,私心里还藏着一份感激。
但转念一想,虽说继思常常夸赞诗韵聪明伶俐,自己也能看出这个书童,言行举止之间,颇具慧根,但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小小年纪竟能揣度出自己的心思。
“那个诗韵还和你说了其他的吗?”
杨一清的好奇心促使他想向杨继思问个究竟,尽管他没想到还会得到更为肯定的回答。
“说了,说了许多。”
杨继思瞧着杨一清的脸色好了许多,说话便也大胆起来。
“他说让爹爹上份奏章,勿提聂能迁之事,只叙“科道互纠”
与“翰林院改革”
,并附言改革必行雷厉风行之势,方有明君盛世之效。”
这一番话可把杨一清震得不轻,他没想到自己在这一晚上的苦思冥想之策竟被一个小小书童道破,且奏折之事真可说令自己醍醐灌顶,既向皇帝示弱,又可补前事之失。
嘴上却不愿承认:“荒唐,小小书童,还想议论国家大事。”
“爹,诗韵不是小小书童…”
杨继思略带嗔怪地看着杨一清:“诗韵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的…朋友…”
“唉…”
杨一清有些无奈地叹了口气,但嘴角却不经意间露出了一丝微笑,“好了,思儿,你先下去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