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等待的时候,继续阅读后宫整理出来的奏章。
    不多久,外朝大约是官员上职了,宦官又抱了一叠奏章进到偏殿,交给皇后等人审阅。
    又过了一阵,召见的六个人进了房门,一起跪在厅堂上叩拜行礼。
    赵昆在私下召见的场合一般不是很讲究礼仪,他径直说道:“不必跪了,都进来说话。”
    六人齐道:“谢陛下恩。”
    赵昆便让宦官搬凳子进来,态度和蔼地叫大伙儿坐下说话。
    这六个人不是赵昆的心腹,就是调整以后的新中枢成员,尽管如此,他们的坐姿也非常拘谨,都是直起身子,屁股就靠了凳子的一个小范围。
    赵昆看在眼里,也不再说什么而是开口说正事。
    “两件事,第一件我打算设立一个内廷,名字就叫司礼监,专门弄一套内廷的印章,皇后做司礼监掌印,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内相。
    第二件,王相公(王溥)和魏使君(魏仁溥)前天联名上了折子,说国库财力不足,认为需要开源节流,从停止扩军开始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大家议上一议。”
    说完,便有宦官将前天的折子递上来,在六人那里传递,依次阅读。
    “牝鸡司晨,非国家之福也。”
    第一个接过折子的是郑仁诲,他刚刚摊开折子,魏仁溥就站起身来,一拱手,开口说道。
    “臣请陛下收回成命。”
    赵昆没说话,只是转向其余几位重臣,“卿等的意见呢?”
    王朴作为赵昆的铁杆,毫无疑问的表示了赞同。
    范质,李谷性子也比较直,坚持反对。
    王溥倒是老奸巨猾,同意王朴,郑仁诲含含混混的说了两句,既没有直接说反对,也没有直接说赞同。
    赵昆没说什么,只是命人取来另外几份奏章——都是被轮回者魂穿的文官写的——给几位宰相和学士阅读。
    这些奏章说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它们都很直白,抛弃了那些圣人言论,简单通俗易懂,而且在后面夹杂了大量的数据或者详实的论据,作为佐证。
    “卿等可以看一看,我觉得这样的奏章值得推广。
    有事儿说事儿,不要弄什么圣人言论,微言大义,到了具体事情上却含混不清。”
    说着,赵昆也拿起一份奏章,“你们看看,这是一份灾情汇报的奏章,救灾花了多少钱粮,花在哪里,多少户受灾,受灾百姓的分布,大致上什么情况等等都说的一清二楚,一看就明白。
    朕要的就是这种折子,尽量直白的把事情说清。”
    “还有这份,这是宋州知州的年度工作总结,自从上任之后干了什么,有什么效果或者有什么意义,未来打算做什么,都一清二楚,而且赋税和司法上的事情也说的一清二楚……”
    “要是所有的奏章都这么简单直白详实,朕也不需要弄什么司礼监!
    要不然的话,朕整天看你们呈递的折子都看不完!”
    说道最后,赵昆的语气明显加重。
    几个大臣连忙从座位上站起来,拜倒,“此臣等之错也。”
    赵昆点了点头,对于没人说什么蕴含着“请陛下垂拱而治天下”
    意思的话表示满意。
    谁要是敢掏出这套臣权至上的东西来,赵昆保证让人把他拉出去砍了。
    显然,这些宰相们脑子还很清醒,知道现在文官弱势,皇帝更是比一般的武夫皇帝还要强势,又是天命所归,全都不敢硬顶。
    其实这种事情的决策权根本就在赵昆一人手里,他心里的倾向才能拍板。
    在这个时代,皇帝根本不是人、是天子,是神,自然金口玉言,言出法随(前提是没有被架空)就不能以人间的规则来对待。
    不过他还是喜欢叫人来议上一议,以彰显自己的民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