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就是上去了,也会被人家包围,然后被消灭。
    城下也有人推着牛皮冲车靠近城门,奈何城门两边都有石洞,专门泼油,一台冲车很快就会变成一堆熊熊的柴火。
    尽管如此,周军还是前赴后继,不断有人死伤却没有停下进攻的脚步。
    这么打了五天,陪着赵昆待在前线观看周军攻城的文官先受不了了,王溥带头进谏,认为这么攻打晋阳太损耗兵力,周军即使打下晋阳,自己也会损失惨重,劝赵昆围而不攻,把晋阳困死。
    正好之两路偏师已经在忻州会师,派人报信说辽军大举南下,请求支援。
    因此,王溥认为可以派人领一只偏师看住晋阳,大军前往忻州。
    只要能挡住辽人,晋阳这处在四面包围中的城池不是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吗?
    如果刘崇不死心,出城野战,周军也正好可以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北汉的军队已经在之前的大战中伤亡惨重,加上周军的追击和两路偏师,能撤回晋阳的,十中无一。
    即使周军在晋阳分兵,也能轻易对北汉保持人数优势。
    王溥一带头,后面的文官也纷纷进谏,赵昆没有发怒,只是以辎重问题应对王溥。
    周军的后勤补给问题极大,河东近左诸州,包括隰、慈、绛、泽、晋、潞、邢、赵、镇、定等等无数州县都在征发民壮运粮支前。
    巴公原大战之后,右仆射李谷被任命判太原行府事,正在使出全身解数调粮。
    即使如此,周军的粮草储备依然不多。
    王溥认为汉军已经胆寒,周军可以以精锐北上援助忻州,大部分仍旧围困晋阳,但是围而不攻。
    如果对方主动出击,就消灭汉军在攻城,对方不出来,就困死晋阳。
    赵昆把王溥的意见向武将咨询,大部分人都赞成他的话。
    无面者便不再坚持,反正轮回者们已经有了足够的攻城战经验,可以派到忻州,去体验一下守城战了。
    可惜魏王符彦卿胆子越来越小,周军的两路偏师——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领兵自磁州固镇路赴潞州,以镇宁军节度使郭崇副之;河中节度使王彦领兵取晋州路东向邀击,以保义节度使韩通为副——可都是一路北上,早早控制了忻州的。
    没错,晋阳是契丹人非救不可的,这和他们的战略有关。
    而对方要救晋阳,不拔掉忻州的话,他们连南下都做不到。
    周朝派了重兵驻忻州,目的便是守住忻州,阻击契丹援军,避免他们威胁晋阳的围城部队。
    自五代以来,契丹一直没有放弃向南扩张,侵蚀中原王朝的企图,这么多年,他们干得也不错。
    在东线,他们攻占了幽云十六州,从河北打开了汉人核心地区的门户。
    在西线,他们扶持北汉割据晋阳等地,从这里高屋建瓴俯视整个河东地区,如果顺利南下便可饮马黄河,直逼中原腹地。
    从战略上来看,契丹人已经打开了通往中原的两条路,而且尽占战略要地,进可攻退可守。
    同样,从战略上来说,晋阳对辽国非常重要,他们就算正值内乱,而且之前损失了一大波精兵也要派人来救晋阳。
    问题是,契丹人并不怎么善于攻城,连守城也不行。
    虽然说契丹人进入河北地区后,其实已不能算是纯粹的游牧民族,而是处于半牧半耕的状态,连畜牧也很盛行,他们学到了很多农耕国家的东西。
    不过汉人善于经营发挥城市的军事作用,他们在这方面似乎并不注重。
    连上北汉的降军,忻州已经有了三万多人将近四万的规模,符彦卿还没完没了的派人来晋阳报信,要求援兵。
    这货要不是国丈加大军头,赵昆早派人把他拿下去砍了。
    符彦卿的任务目标很清楚,便是驻守忻州等地,堵住契丹援军救晋阳。
    干这种事其实最轻松不过,就算正面干不过,消极防御总会吧?哪怕野战打不赢,只要卖力经营防务,对方以骑兵为主的部队也别想拿忻州有办法。
    这么一来,周军牢牢钉在忻州,对方别想顺利从这里过去。
    忻州的情况可不是潞州那种只剩一座孤城,能被对方绕过的局面。
    巴公原之战以后,赵昆就给两路偏师下了命令,急速北上,在溃兵到达之前拿下忻州,最好能抢占沂口。
    由于忻州之前防御薄弱,周军来的时候忻州守将投诚,周军很容易控制了这片区域,并非只有一座孤城。
    倘若只有一座孤城的话,死守忻州就是个笑话——这么多人马(将近四万人)粮食不够吃,守城人太多,反而起不到要紧的作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