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除非己莫为。举头三尺有神明,卢受获得今天这个下场是咎由自取。王公公,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你可不要走卢受的老路。”
“奴明白。”
朱由校下令,让刘若愚写了一份圣旨,命王安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皇帝检查完,拿了一个方印正要盖印之时被刘若愚拦住了。
“陛下,您拿错方印了。”刘若愚小心提醒道。
“皇上一共有十三方印,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印,讲究极严,一点都不能错。”王安朗声说道。
“是吗”皇上有些疑惑。
王安略一沉思,侃侃言道:“洪武皇帝开国之初,考查古典,稽察体制,乃造制印信大宝以昭示天下,并传承后世。天予宝印一共有十三个,第一叫‘皇帝之宝’,诏赦用也;第二叫‘皇帝行宝’,命将出师用之;第三叫‘皇帝信宝’,征兵用之;第四叫‘天子之宝’,诰告安抚四夷用之;第五叫‘天子行宝’,给四夷赐物用之;第六日叫‘天子信宝’征兵四夷用之;第七日“‘奉天之宝’,郊禋用之;第八叫‘恭禋之宝’,封印进香合用之:第九叫‘制诏之宝’,专用于制作谕诰文书;第十叫‘敕命之宝’,专用于敕谕敕文;第十一叫‘精一执中’,手书赐墨用之;第十二叫‘御府丹符’,封记符号用之。在这十二个分类御宝之上.还有一方用作颁布法令号召天下的宝印,叫‘凝命神宝惟一镇国宝藏’。这十三方大印备一朝之制,乃天子受命之符,代代相传,不可更易。陛下应当用‘制诏之宝’来给册封诏书盖印。”
“不错,王公公真是谙熟朝廷制度啊。朕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话说:洪武年间,有内侍久待内廷,言及政事,当即遭到太祖皇帝的斥责,遣归原籍,终身不用。为此明太祖定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为何你们博览群书识文断字啊?”
“回万岁爷,这是文臣编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广为流行且言之凿凿,但它是假的。早在洪武年间,有‘典簿’一职,正八品。有‘纪事’一职,正六品。既要典簿、纪事,內监自然得识字。大内的许多文籍工作都是由宦官完成的。后来,宣德皇帝设内书堂专门教小宦官识字。内书堂的学业教育由翰林院负责,以编修、检讨或修撰,甚至侍讲,侍读为教习,一般每轮四人。”王安解释道。
“从师资水平看,你们内书堂高于大明最高学府南北国子监啊!”皇帝惊讶道。
“回万岁爷,确实如此。就比如说如今在内阁的韩爌韩大学士就曾经在内书堂担任教习。内书堂的课程,既有启蒙读物《百家姓》、《神童诗》、《千字文》等,又有举子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这些与一般的官学私塾相同。”
“这样说的话,为何没有士大夫批驳‘内臣不许读书识字’的谣言呢?”皇帝又问道。
“回万岁爷,因为士大夫如果说了宦官一句好话,他立刻就被指为阉党。”
“哦,既然如此的话,为何你还跟外廷的东林党那么热乎呢,那个汪文言是给你们牵线搭桥的吧!”朱由校冷冷地说道。
穿越者在前世读过不少历史书籍,关于明末的资料也了解不少。王安与东林党联合的具体情况,他并没有确切证据,只是诈王安一下。
王安确实有些惊慌失措,他稳了稳心神,说道:“回万岁爷,先皇做东宫太子时,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外廷的大臣如果不帮忙的话,这皇家的继统大权就落到别人手里了。奴是为此才结交的东林党。”
“说的有几分道理,可是现在官场有朋党之争,误国误民。王安,朕劝你不要跟外廷有什么深交。否则会有杀身之祸。”
“谢陛下指点,王安一定安分守己。皇上刚刚提到朋党之事,奴有些在意,方从哲和周嘉谟最近要求提拔的官员都是各朋党有名望的老人了。他们有的人可能接到诏书,有的可能还没接到。皇上您想让他们赴京城上任么?”
“不想,刘若愚,你立刻拟一道圣旨,将先皇选拔东林党、齐楚浙三党的官员的命令通通终止。”
按照成宪,皇帝的诏令都应经过内阁票拟。“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诏”这句话,是大臣们耳熟能详的史实。除了内阁之外,通政司和六科,对于皇帝的诏令,也都有随时复奏封驳之权。这本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章程,但是经历了几个皇帝之后,政事日见糜烂。对于皇权的监察,并不能认真履行。有时候碰到棘手的事,皇上不想让内阁掣肘,便直接下达手谕到内阁。这种手谕习惯上称为中旨。
朱由校这几天接连发了三道中旨,内阁执行了他的命令。
方从哲虽然对皇帝的这种做法很不高兴,但国家好不容易碰上一个敢于任事的皇帝,他立刻执行圣上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