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有了这些亲卫的帮助,很快就把这片田里剩下的麦子割完了。朱棣指挥着他们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捆之后堆在了老王家的谷仓。
见活忙的差不多了,朱棣就有空跟老王闲聊了起来:
“老丈是哪里人?”
“草民是山西平阳人,洪武四年迁到了这里。”
朱棣有些奇怪,按理说迁过来的移民应该是官府分田分地,怎么这家人变成了自己的佃户了呢?于是便把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
“王爷有所不知,官府在移民之前向我们保证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田地,还说会分发耕牛帮助我们开垦,可谁想来了之后他们答应的事是一件都没实现啊。”
可能是担心这番话触怒了朱棣,老王又赶紧补充道:“当然能给王爷种地是草民的福分,对此草民没有半点怨言。”
朱棣有些尴尬,他要是知道这家是这么个情况他肯定会换一家去的。
“这附近都是跟你一样的情况?”
老王点了点头:“这附近大部分都是草民的老乡。”
朱棣在心里暗骂了一句,这都做的什么破事啊。移民过来的初衷是为了殷实北平直隶地区的人口,为了提高积极性还做了减赋借种等一系列承诺。这些政策制定的完全没有问题,可一实施起来就都变了味。
不用想朱棣都知道,山西那边把人迁了出来,空出的土地一定是被那些官吏大族侵占了不少。北平这边也是一样,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获得最初的承诺中的内容。
两头吃,两头拿。反正自己已经把上面交代下来的工作给完成了,至于迁出来的人,只要保证他们饿不死就行。这大概就是这些地方官吏的心态。当下朱棣也是沉默不言,自己在脑中思考着什么。
太阳从正上方渐渐滑了下去,微风给这片被炙烤的土地带来了一丝凉爽。
老王看着自家谷仓里堆满了金黄的麦穗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笑是因为他观察了一下收获情况,今年的亩产绝对超过了一石以上,算是个丰年了。哭是因为,到现在他还不知道这个年轻的王爷到底想干什么。
自己现在站在王爷身边就跟站在钉子上一样,刚才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说的话有什么不对,王爷自那之后就一直没开过口了。
这些收获的小麦还需要经过晾晒,分装等步骤才能算是大功告成。不过那就是之后老王他们自己的事了,朱棣今天的“表演”已经差不多该结束了。
辞别之前朱棣面色凝重地又对着老王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当今圣上经常教导我们要体恤民情,希望我们爱民如子。本王今日是真正得见百姓们的生活是多么不易,才明白父皇这番话的道理。”
接着转头对后面的人说道:“传本王的旨意,为了庆贺本王就藩北平,今年所有封田减租一成,本王要与民同庆。”
一听这话,老王又扑通一下跪了下去。农民淳朴,不懂里面的那些弯弯绕。他只知道谁对他好,谁让他能吃饱穿暖,谁就是好人。
被发了“好人卡”的朱棣觉得自己受之有愧,说的直白一点,自己这个地主仅仅只是从指缝中漏出了一点好处。实际上这些好处本来就是自己通过剥削这些农民而来的,结果到头来他们却要因为这些好处感激自己,这让从小接受人人平等教育的朱棣心里觉得很难受。
至于那免去的一成租子对于他根本无所谓。毕竟这明朝时落后的生活水平所能带来的享受,对他来说基本没什么吸引力。就算在家里屯再多的钱粮,有再多的奇珍异宝,在朱棣眼里都没一部手机来的有意思。
他对于自己生活水平的最低标准是,能吃饱饭,能养得起这一大家子就足够了。
回北平城的路上没有了去时的兴奋,周围的亲卫也能感觉到王爷情绪上的变化,因此也都不敢多说话,没多久一行人就回到了城里。
朱棣虽然挺想洗个澡去的,但他还有事没办完。因此没有选择回家休息,而是直奔报社而去,此时报社的筹建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阶段。
俗话说没有钱办不成的事,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赵文焘很快就从两个方面打开了局面。一方面收购了一套在官府印刷坊内闲置的印刷设备,还顺带挖过来了几个快要退休的资深印刷师傅。另一方面,给一些在茶馆说书的先生找了副业,让他们成为了第一批兼职“记者”。
现在就缺一个主笔之人了,朱棣本来想叫姚广孝过来帮忙,结果被他断然拒绝。
“不是贫僧不想帮王爷,是贫僧着实分身乏术了。”
幸好报纸在文学方面要求不高,于是主笔这个位置就先暂时空缺出来,报纸的内容就由朱棣亲自审核。
朱棣这次直接过来,自然是想看看自己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