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秋决狱”
    是始于汉代,终于隋唐的一种特殊的审判方式。
    它的基本原则是“原心定罪”
    。
    “春秋决狱“提倡以儒家经典著作作为断案的依据,标志着封建法律体系的儒家化。
    【关键字】“春秋决狱”
    、原心定罪、亲亲得相首匿、“春秋决狱”
    的由来和影响
    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思想的核心,对于中国整个的封建法律制度乃至中华法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儒家的经典著作《春秋》作为断案的依据的“春秋决狱”
    对于中国法制的影响最为深远,后世对“春秋决狱”
    的研究也最为深入。
    本文对“春秋决狱”
    的由来、影响两个方面发表一点浅见,以求教于方家。
    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秦朝,实行了严格的酷刑制度。
    在秦二世时,严酷的刑罚变得尤其的残酷,以至于“戍卒叫,函谷举”
    。
    汉初的统治者吸取了秦代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克咸阳以后,曾宣布废除秦朝繁苛的法律,以约法三章维持秩序。
    汉初七十年的“与民休息”
    、“宽省刑罚”
    ,使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人民生活富足,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这时,作为上层建筑的统治思想——黄老思想,越来越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统治者急需一种与封建制度进步发展相适应,符合封建地主阶级长远利益的政治思想路线。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志在更化黄老思想,探索新的治国之道。
    在选拔治国人才的策问过程中,儒学大师董仲舒以“《春秋》之义大一统”
    1,应对策问,深得汉武帝赞赏。
    从此,儒家学说逐步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等人提倡以《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作为司法审判的指导思想,凡是法律中没有规定的,就以儒家经意作为审判依据,凡是法律条文与儒家经意相违背的,则儒家经意具有高与现行法律的效力。
    “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
    。
    2汉初时,法律大都继承了秦代的残酷法律,许多的规定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相符,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而以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断案依据的“春秋决狱”
    无疑弥补了这一缺憾。
    “春秋决狱”
    是汉朝中期以后,统治者寻求儒家经义与法律制度结合相结合,推行法律儒家化的一种手段。
    3
    “原心定罪”
    、“亲亲得相首匿”
    是“春秋决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