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能力对地球文明说来就像是属于上帝却又在物理定律允许的范围内。
    这样的生命几乎具有神一般的力量。
    这种文明分级方式一提出就被大多数天文学者所接受。
    后来一度被众多科幻小说家所借鉴使用。
    由于戴森球吸收恒星巨大能量的同时,理所应当也会辐射与之相当的热量。
    这种热量理论上是可以在许多光年以外的尺度上,在光谱的红外范围内探测到的。
    于是一些科学家又提出,是不是能借此去发现寻找深空中的外星人呢?
    李泉记得不久之前,科学家似乎还真有突破。
    一伙科学家在NASA的开普勒任务曾经观测过的十万多颗恒星中,发现了一颗名为KIC8462852的恒星很独特。
    这颗恒星有着一种怪异又难以捉摸的亮度变化:它的光变曲线是凹凸不平的,并非周期性转变。
    有些波峰很深,有一个深达15%,还有一个,甚至深达22%!
    这明显不正常。
    根据开普勒的数据显示,KIC8462852在1500天左右,恒星亮度已经有了22%的降幅。
    单凭这一点就能确定,这不可能是因为一颗行星遮挡造成的。
    因为就算是木星那么大的行星,也只能遮挡这颗恒星大约1%的星光。
    木星差不多已经是行星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了。
    也不可能是另外一颗恒星,因为如果有的话,应该能看见它。
    此外,这样的亮度波动并非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出现的,这一点也跟行星或恒星凌日的猜测不符。
    因此不管是什么遮挡了恒星,它都一定“十分巨大”
    ,其宽度,至少要达到这颗恒星本身的一半。
    科学家们最初的想法是,会不会是某种行星碰撞事件?
    行星碰撞会产生出大量碎屑和尘埃云,这些碎块和尘埃云如果绕着恒星旋转,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凌日现象,因此不久之后有可能再现出目前看到的这些现象。
    而这个想法的问题在于,这颗恒星的红外线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
    行星碰撞会产生大量尘埃,加热之后则会发出红外线。
    另一个想法是,有一系列彗星绕着这颗恒星旋转。
    这些彗星可能被气体和其他物质构成的云团包裹着,也可能产生观测到的亮度变化。
    因为确实有另外一颗恒星距离KIC8462852相当之近,那是一颗较小的红矮星,就在其大约1300亿千米之外。
    这个距离足以影响其奥尔特云,使得大量彗星被扰动进入KIC8462852附近,造成这种现象。
    彗星是个不错的猜测,但很难想象有这样一幅场景:一大群彗星,完全遮挡来自一颗恒星22%的星光。
    22%,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数量。
    而最后一个想法即是,他们看到的,是一个正在建造戴森球的高等外星文明。
    巨大的太阳能板或太阳能板的集群,宽达上百万千米,有着古怪的形状,这样的话当然有可能产生这颗恒星的亮度变化,因为恒星被包裹住了一部分。
    李泉回了一趟地球,上网详细查遍了有关戴森球的种种理论和现象。
    最后正式确定,自己看到的那东西就是戴森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