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第九十七章祸乱天下郭奉孝?
荀彧对郭嘉的评价,不可谓不高,何况,此时的郭嘉,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若是被外人听到了这个评价,肯定要吃惊和质疑。但是对于刘照这个穿越者而言,他自然并不会因此而大惊小怪,他心里纳闷的,依然是为何荀彧对郭嘉的评价如此之高,却迟迟不肯将郭嘉介绍出来。
因此,刘照听了荀彧的话之后,并没有做出什么特别的表情和表示,只是静静的等待荀彧的下文。
仿佛是猜到了刘照的心思,荀彧微微苦笑一声后,接着道:“臣之所以一直迟疑着,没将郭嘉推荐给殿下,乃是因为郭嘉此人,就像是一把锋锐无比的利剑一般,一旦驾驭不好,便会伤到人主自身。”
此话一出,刘照才真的震惊了,后世对郭嘉的评价,基本上都是正面的,除了在郭嘉的个人作风方面有一些诟病外,无一不是肯定他对曹魏政权崛起所作的贡献。
可是,在荀彧眼里,他满口盛赞的郭嘉,竟然如此危险?
“世人只知,阳翟郭氏,以精研律法而出名。然而,颍川乃韩国故地,申、韩之遗风尚存,法家学说十分盛行。法家之道有三,曰法、术、势,律法之学即出自于‘法’。然而,自韩非兼容并顾,集法家于大成以来,法、术、势这三门学问,便已经合而为一了,郭氏传家之学,又岂徒律法而已?”说到这里,荀彧也是悠悠的叹了口气。
“不过,自我高祖皇帝斩蛇起义,推翻强秦以来,先是以黄老学说治国,之后更有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颍川的各个世家阀族,这才逐渐摒弃了法家学说,转而以儒经传家,即便是依然研习法家的家族,也渐渐偏重于律法一道,而绝口不谈术与势。只不过,一地的民风与学风,又岂是那么容易改变的。颍川的民风,是出了名的‘好文法、喜争讼’,而颍川的学风,又是典型的‘法兴儒弱’,因此,才有了颍川‘多智谋之士’的名声。”
“孔子曾经说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若是天下之人,都像颍川这样,‘好文法、喜争讼’又‘多智谋’的话,那天下大乱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从这点来说,汉武帝罢黜百家,却唯独推崇儒术,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就像我前面提到的郭公则,他腹中若是能少学些权谋之术,就算是心胸略微窄些,也不至于酿出大的祸患来。”
“然而,郭公则腹中的那一点权谋,若是跟郭嘉相比,简直就如萤虫与皓月争辉耳。郭嘉年纪虽小,但是天生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举一反三(刘照:这话怎么听着如此耳熟!)。若他仅仅生得聪明也就罢了,偏偏,他却把所有的天资,都用在了法家与兵家的学问上,就连道家之言,都有所涉猎,却唯独不怎么看重儒学。”
“这样的人,虽说是天纵奇才,如果用得恰当,便可以扶助人主鼎定乾坤,若是用得不当,则祸乱天下者,必此人也!”
“文若!你这些话,毋乃太过?”刘照一时间被荀彧的言词给吓到了,这说的,还是郭嘉吗?
荀彧摇摇头,道:“臣所言,并无夸大之处。其实,若仅论筹谋画策,运筹帷幄的本领,臣与公达,皆不输于郭嘉。可是若论见微知著,察见渊鱼,洞悉人心,揣摩人意,臣等皆不如郭嘉。而郭嘉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
刘照闻言,愕然之余,经过一番思索后,竟也渐渐觉得荀彧所言,正与历史相合。
在后世,郭嘉的智谋水平到底如何,争议颇大。喜欢他的,认为他可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相提并论,而当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光环,被后人逐渐破除之后,郭嘉在人们心中,更是俨然位居三国智士之冠。
而对郭嘉并不狂热追捧的人,则认为,郭嘉在曹操阵营当中,也就是一般的谋士,其贡献远不如二荀那么大。
这种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翻开《三国志》,前前后后对应着看,大家就会发现,曹操阵营的每次重要决策,几位主要的谋士,基本全都发表了看法,而且看法也基本大同小异。换而言之,郭嘉出过的主意,荀彧、荀攸乃至程昱等人,也全都说过,整个决策过程,算是“集体讨论”,而非郭嘉一人的功劳。
可是,这却不能解释,为何曹操对郭嘉那么看重,那么倚重,那么的赞不绝口。当初,曹操一见郭嘉,就说出了:“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的话语,这么高的评价,除了曹操对荀彧说过“吾之子房也”,再无第二人有此殊荣。
之后,曹操对郭嘉的评价,还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等等,甚至在赤壁之战失败后,还有“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的感叹。
这就矛盾了,一方面,郭嘉所出的主意,其他的谋臣也都说过,另一方面,曹操却好像觉得唯独郭嘉出的主意,最合他心思一般,这又是为什么呢?
就说赤壁之战后的那一句话吧,如果郭嘉真的活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就一定不会遭受失败吗?难道只有郭嘉有那个见识,可以避免曹操的失败?
其实不然,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有人早早的料到了孙刘会结成联盟,这个人是程昱,曹操得荆望吴,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便顺江东下,讨伐孙权,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这个人是贾诩。也就是说,在赤壁之战的过程中,曹操一方的谋士,并没有突然集体犯傻,或者全部失语,而是尽了责任的。
那曹操为何还要感叹郭嘉已死呢?难道真是想借郭嘉来羞辱或者鞭策其他的谋士吗?不然,至少以曹操的领导水平,还不至于如此。
结合荀彧所说的一番话,刘照终于解开了自己心中的这个谜团。其实,曹操一直所看重、所倚重的,并不单单是郭嘉出谋划策的能力,而是他“洞悉人心”、“揣摩人意”的本领。
有了这个本领,郭嘉就能很准确的把握住敌人的心思,进而大胆的预判敌人的动作。比如,官渡之战前,刘备借拦截袁术之机,袭取了徐州,重新自立门户,曹操本想讨伐刘备,却怕袁绍乘机南下,正在迟疑间,郭嘉分析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于是,曹操果断进攻徐州,打败了刘备,收降了关羽,而袁绍,却因为小儿子有病,不肯出兵,最终措施良机。
而在官渡之战期间,袁曹相持的时候,曹操这边,很害怕孙策乘机袭击许都。但是郭嘉却说:“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事情也果如郭嘉所料。
其余诸如“遗计定辽东”之类的故事,就不必再一一赘述了。总之,郭嘉对于敌人,总能料敌先机,甚至有“大预言术”的神棍光环。
而有了这个本领,郭嘉对于自己主上的心理揣摩,也同样把握的很准。
事实上,这个本领,算是谋士们的基础职业技能。揣摩一词,最早就是用在谋士们的老前辈,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身上的。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