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六月的雨连绵不绝,每天都在下雨,在这种天气下,不能让大部队进兵。马公港的清军修筑炮台,搭建军营,一切都井井有条,大雨也不能阻挡清军建设的热情。
雨中,有四匹马在冒雨疾行,知事徐秋生身穿胶棉雨衣,打马前行,他是劳碌命,这么大的雨,还在奔波劳碌,刚从泰雅族的领地回来,来马公港向李国楼复命。
前些天,徐秋生被李国楼训斥一通,认为他做官不知轻重,国难当头,竟然做缩头乌龟,堂堂一个地方官,至一千名驻军于不顾。
徐秋生难言苦衷,这也是被林泰曾逼急了,官仓早就被清军搬空,他拿什么支付民夫的工钱。把百姓组织起来,不给工钱,总要给饭吃,太多的困难让他对林泰曾避而不见。
李国楼虽然批评了徐秋生,但当场给了徐秋生十万银元,一百匹彩帛,让徐秋生招募民夫,交好少数民族土司,这让徐秋生立即硬气了。天下最有钱的官商出手不凡,一下改变了台湾战势的趋势,有李国楼支持他的工作,徐秋生再无后顾之忧。
五十多岁的徐秋生焕发青春,就算大雨也浇灭不了工作的热情,亲自面见泰雅族的土司雅布和北邹族的土司舒发然,与治下的少数民族头领商议慰劳清军的事宜,建立互信制度,以及联合作战的可能性。
少数民族头领看见同治皇帝如此大方,送钱送礼给他们,还有同治皇帝亲书的圣旨,俱都叩谢皇恩。少数民族头领全都愿意出人出力,把余粮买给清军,替大清效劳,就算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
徐秋生广招民心,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满载粮食而归。
徐秋生来到军营门口,一名扈从递上令牌,徐秋生昂然进入军营。
李国楼住在简陋的窝棚里,与战士同甘共苦,这倒不是他简朴,而是一直下雨,带来许多不便,军队在这里驻扎,带兵之将要和战士住在一起。
徐秋生走入窝棚,只有一张案几,木条上铺着稻草,上面一条席子,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李国楼的军帐?
两人坐在树根上面,案几上摆着一壶茶,就这么谈话。
李国楼详细的询问了徐秋生民情,对于徐秋生亲自亲为,与少数民族土司谈判的结果感到满意。
清军的两支先头部队已经进驻泰雅族、北邹族领地,考虑到地域性,常胜军的两个营进驻沿海地区的北邹族领地,新武军的两个营进驻山地地区的泰雅族领地。
阿实禄父子被日军杀害,对于台湾少数民族是一个警示,站队的时候到了,国难当头,没有左右逢源这种事。
台湾少数民族结成的统一社团—牡丹社,已经分崩离析,清军不是台湾少数民族眼中的对手,而是一国同胞,情同手足。绝大多数台湾少数民族,愿意替大清效劳,共同抗击日军,从来不让清军进入的领地,便对清军开放了。
李国楼不能一直呆在马公港固守炮台,守住一处军事要塞,对日军没有产生威胁,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战术。
李国楼想着如何进兵,而不是与刘明灯汇合。李国楼对联合作战不感兴趣,他要试着寻找战机,与日军打几仗,看一看日军到底有多强悍?
李国楼对徐秋生的能力给予肯定,地方官既管民,又要和少数民族打交道。徐秋生名声很好,少数民族对徐秋生很信任,他让徐秋生办的事,都办成了,二百石粮食已经运至马公港。
虽然徐秋生已经五十多岁,但还可以干十几年,老骥伏枥,壮志不言愁。李国楼表扬了徐秋生几句,说要保举徐秋生做未来台湾省的四品道台。
这让八品知事徐秋生差点背过气,当场就跪在李国楼面前,认李国楼做主子。
李国楼搀扶徐秋生,说是汉人不兴这一套,他是为国取士。
徐秋生神神叨叨还没缓过劲来,还在幻想那顶四品官帽。
李国楼天马行空,指着地图,说道:“徐学政,你地理熟悉,要你说我军向哪里进兵,才会对日军产生威胁?”
徐秋生毕恭毕敬的回道:“禀李总指挥,要按属下来看,还是从泰雅族领地进兵,对日军威胁最大。不过从山地进兵,补给困难,火炮搬运就成为难题,依照属下来看,二个营想形成战斗力,至少需要1500名长夫运输炮弹、给养,轻装上阵,怕是形成不了对日军的威胁。”
“哦!要1500名长夫,这么多啊!”李国楼第一次作统帅,对于后勤运输补给还不是很了解。
按照楚军军制,军士和长夫的配置为3比1,左宗棠在大西北打仗,清军大致就按照这个比例,行军打仗。
清军来到台湾打山地战,军队组成竟然要达到1比1.5的规模,长夫竟然比战士还多。前方打仗,后方总动员,要动员台湾的全体民众,才能打赢这场仗。
“不多!嘿嘿!李总指挥,你给我十万银元,我一定当好这个运输大队长。”
徐秋生厚着脸皮,要替李国楼卖命。
李国楼斜眼睨看,极为不满的说:“徐学政,我跟随左宗棠左右,懂得后勤补给的费用支出,你也要给我留点余地,五万银元可否?”
“也成!李总指挥怎么说,下官就怎么做,战争时期嘛,老百姓也爱国,可以少给点工钱。”徐秋生老奸巨猾,暗自窃笑,年轻人哪里是他对手。多出来的钱,可以办很多事情,建设台湾需要钱。
李国楼不以为许,问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