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所谓蚊子船,顾名思义,就是这种船体型偏小。蚊子船是江南船厂仿照从英国买来的快艇,倾注了能工巧匠的心血,由徐建寅督造而成。
蚊子船就是炮艇,大清造船工人亲昵的叫它“蚊子船”,非常形象生动。蚊子船以近海作战为主,主要用以缉拿走私船,防范海盗的侵扰,优点是灵活快速。缺点是持续远航能力差,船身偏小,不能装过多的燃料(煤炭)。蚊子船对风浪的抵御能力偏差,不能长时间在海上巡弋,不敢离港口太远。
徐建寅督造蚊子船期间,设计、选料、施工、验收、招募、训练等,均亲自参与。徐建寅共督造二十艘蚊子船,因质优价廉而广受好评,外籍工程师也赞扬他见多识广,有许多可取之处。
船体的设计,船只所用的材料,大清都能仿照。但还有一个最大的技术难关不能克服,大清自己建造的蒸汽发动机比英国人制造的蒸汽发动机相去甚远,蚊子船在速度上不能和进口炮艇比肩。
因技术垄断,在船只蒸汽发动机方面,大清船舶业与西方船舶业有着巨大的差距。徐建寅因地制宜,想出了办法,克服了这个难关,那就是减轻船体的重量。按照徐建寅的设计,不采用英制炮艇木壳船体外全部包裹铁皮的做法,船身地板用柚木,以方木秘排为骨,铁条为根,弯木为横梁,只在重要部位包裹铁皮装甲,这样既可以避免铁皮锈蚀,又可以节省工料和节约经费,更主要是减轻了船体的重量,使航行更为便捷。
另外,炮舰首端火炮,改为普鲁士的先进后膛炮,即克虏伯大炮,这种后膛炮重12吨,配80多公斤重的实心弹,亦可装药43公斤发射,还可空心装30公斤发射。用后膛炮比前膛炮,大大减轻了发射时的后坐力,可增加船只的稳定性。炮身通过转轴操纵,能上下左右转动,操控灵活,炮塔装甲达19厘米厚。
船的两侧还有四门辅炮,火力强劲,舰首安装了铁质尖桩用以撞击敌船。
蚊子船身长约41米,宽约4米,动力采用复制式蒸汽机,马力250匹,航速12节。船舱里设有会议室,水手舱,可住宿40名水兵。
蚊子船与英国的炮艇相比,国产的蚊子船,大小形状、航行速度、机动性、灵敏度以及火力配置没有大的差别,但造船所需的银两,只为英国炮艇(15万两)的1/4,可以说是价廉物美。
江南制造总局建造的二十艘蚊子船,名义上是用来缉拿走私贩毒的海盗,驻守在北方几处港口。但被李国楼调至天津,全部改装完毕,他要把二十艘蚊子船,开进深海里,用数量的优势,化解敌人质量上的优势。
至于蚊子船的续航能力,在群策群力之下已经妥善解决,就是用几艘运煤船,跟随蚊子船航行。只要不在大海里遇见十几级的台风,蚊子船在深海里颠簸,也不会翻倾。
海风吹拂,李国楼携夫人黄小曼,登上“海东青号”,炮舰上旌旗猎猎,舰长邓世昌率全舰四十名船员,分列齐集甲板,迎接李国楼的检阅。
岸上鼓乐齐鸣,皇家仪仗队踏着鼓点,演奏乐曲,还走着花哨的舞步。
舰长邓世昌亲自升上起航的彩条,汽笛鸣响,刺耳的长啸,向世界证明,大清的水师,正在向蓝色的海洋前进。
轰!
轰!
轰!
二十响礼炮轰鸣,二十艘蚊子船起航。李国楼意气风发站在船头,海东青号迎风破浪,向蓝色的大海驶去。
二十艘蚊子船的军官、舰长,是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第一批学员,严复是他们的首席学政。李鸿章用两艘战列舰,把马尾船政学堂的优秀学员,收编为北洋水师序列。
此时,邓世昌刚加入北洋水师,尚在实习阶段,还不到十八岁,体格雄壮,非常敦实。
邓世昌站在李国楼下首,一双凤眼正在窥探李国楼的一举一动,这么冷的天气,李国楼来检阅蚊子船干嘛?李鸿章的接班人在打什么主意?
徐建寅颐指气使的说道:“李学政,这是世界上最快的炮艇,如今英国最快的炮艇,也就这个速度。”
李国楼斜睨道:“徐总办,你不是糊弄我吧。科技日新月异,你能保证英国人新式涡轮发动机没有研制出来吗?凡事不进则退,别逞一时之能。你是仿照英国二流的炮艇,才制成蚊子船。最好的炮艇,英国人不会让你参观的,你别想偷师。”
徐建寅被李国楼问得哑口无言,在科学技术领域,大清才是一个起步的婴儿,与西方列强差距明显。如今大清的国防工业虽然得到普鲁士人的帮助,但每个国家都为自身考虑,普鲁士人也不肯把最新的军事技术卖给大清,他亲自参与的克虏伯大炮技术转让谈判,就无疾而终,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不肯出让克虏伯大炮制造的图纸。很多军工难题,最后还是靠自力更生。
徐建寅有点心虚,嗫嚅道:“我已经尽力了,放眼整个东方,蚊子船足以傲视群雄。可惜普鲁士的涡轮发动机引进项目,还没有眉目。”
“徐总办,风太大,你说得大声点。”李国楼迎风怒吼,抒发心中的郁闷。
大清国力的强盛,是洋务派出卖国家利益换来的,青岛已成普鲁士的海军基地。
用领土换取发展空间,听上去很可耻,但效果非常好,若不是普鲁士人的帮助,江南制造总局焉能造出与英国炮舰相比美的蚊子船。人一口气不能吃成胖子,与普鲁士之间的龌龊,只是大好局势下的小瑕疵,只有在民用领域展开多项合作,让普鲁士的火车头,驶向大清的疆土。普鲁士军事上的秘密必将不保,民用技术转军用,是大清军工企业复兴的希望。(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