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庙会上还有一些捏泥人,捏面人,吹糖人,画糖画的民间手艺。这些东西是小孩子的最爱,但凡有小孩儿看见了,一准卖不动步。不管有没有钱买,都不肯离去,眼巴巴地盯着这些造型精美的小玩意。
尤其是那糖人,又能玩,又能吃,是最受欢迎的。一大帮鼻涕娃里三层外三层的围在那里,全都挤挤攘攘的伸长了脖子。
一个有些年纪的手艺人坐在小马扎上,身前放着一个带架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个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木架分为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上面插着吹好的糖人。有小鸟,小鹿、金鱼、灯笼等。
只见,那手艺人用小铲子取一点热糖稀,放在沾满滑石粉的手上揉搓,然后用嘴衔一段,待吹起泡后,迅速放在涂有滑石粉的木模内,用力一吹,稍过一会儿,打开木模。一个栩栩如生的孙猴子就做好了,孙猴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小洞倒入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连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艺儿称为猴拉稀,比一般的糖人贵一些。是一个胖小子定制的。那胖小子接过猴拉稀,捧在手里,美的鼻涕泡都出来了。
小桔子也被这个吹糖人的吸引住了。盯着胖小子手里的猴拉稀双眼放光。淑云看得好笑,就给她也买了一个。小丫头乐坏了。那美滋滋的劲儿,跟那胖小子有一拼。
这吹糖人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据说祖师爷是刘伯温。朱元璋得了天下后,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近300年的历史了。
淑云发现了一种现象:在中国,每一种事物。从小到大。从吃的到玩的。大多都会有一段相对应的传说或故事。再不就是和某些历史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不管真假,都会赋予其一种传奇色彩和文化底蕴。这也成为一种宣传的手段,可能算是最早的一种广告形式吧。而且是一种很有内涵的广告形式。
好些个民间手艺到了现代,都逐渐失传了。就拿这吹糖人来说。淑云前世小时候经常能见到。那时,只要遇上了,淑云和一帮姊妹定会掏出兜里所有的钱,一人买上一个。要是钱不够,还会急匆匆的跑回家去向母亲要。可进入九十年代后,基本上就很难再看到了。想起来挺让人扼腕叹息的。
回城时,已是晚饭时分了。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够呛。就连身强力壮的布尔乐和赫勇都有些发蔫。不过收获还是挺丰富的,各种小吃。小玩意堆满了马车。
庙会,一种中国特有的商业和娱乐相结合的,看似有买有卖,艺人卖艺,平头百姓购物娱乐之处。实际上有许多文化内涵,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底蕴积厚。吃穿用玩儿,都是文化,质朴无华,和百姓紧密相连。
回到香雪海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秦嬷嬷正带着一帮奴才在大门口翘首以盼。见淑云的马车驰来,赶忙迎了上去。
“娘娘您可算回来了,真急死奴婢了。”秦嬷嬷在马车外行了一礼,满头大汗的说道。
“嬷嬷如此着急,莫不是庄子上出了什么事?”
“那倒没有,只是奴婢看天色已晚,有些担心娘娘。”
“劳嬷嬷挂念了,有两位侍卫跟着,不会有事的。咱们赶紧回去吧,还没吃晚饭呢。”见秦嬷嬷这么着急,淑云还以为是康熙受不了包子们的祸祸,提前带着他们跑回来了。现在看来不是,淑云也就放心了。但愿老康能多挺几天,自己也能好好的逍遥逍遥。
淑云的愿望是美好的,不过老康是否能坚持得住就有待商榷了。
自八阿哥小树水淹七军之后,自知理亏的包子们倒是消停了不少。起来之后,老老实实的洗漱穿衣。康熙眼见时间还早,本想着让小家伙们再睡一会的。可包子们非要和阿玛同进退。老康欣慰的点点头,上朝去了。太子胤仍随后也上学去了。
不大一会儿,尚膳间就派人送来了好些个吃食。
包子们高兴了,由以龙蛋和团团为最。
龙蛋鼓涌着小嘴的同时,还不忘问何嬷嬷:“嬷嬷,阿玛家的点心真好吃,就比咱家的了差了一点点。但种类可比咱家的多,这是谁做的啊?真厉害。”
“呵呵,这些啊,都是御膳房的御厨们做的。他们算得上是咱大清最好的一批厨子了。”何嬷嬷笑着说道。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