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xbxwx.in,最快更新中国历代文学精华最新章节!

>
    郑光祖的历史剧,虽不及他的爱情剧引人入胜,但是,在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方面,还是独具一格的。

    他的《醉思乡王粲登楼》简称《王粲登楼》,虽然在剧情结构方面无甚可取,但词曲工丽,对人物心境的描写颇具匠心。明人何良俊认为郑光祖元曲,当在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之上,他说:“王粲登楼第二折,摹写羁怀壮志,语多慷慨,而气亦爽烈,至后《尧民歌》《十二月》,托物寓意,尤为妙绝。岂作脂弄粉语者,可得窥其堂庑哉。”确实,这些曲词,表现出了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慨,情感的真挚,意象的高远,语言的俊朗,能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映衬。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留至今日的,有小令首,套数曲。这些散曲的内容,包括对陶渊明的歌颂,即景抒怀,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江南荷塘山色的描绘。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价值。

    郑光祖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伶人都尊称他为郑老先生,他的作品通过众多伶人的传播,在民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与苏杭一带的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他死后,就是由伶人火葬于杭州的灵隐寺中的。

    王实甫(0年),字德信。元代杂剧作家,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的祖籍是今河北保定的定兴县。他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元代军队名。为了防止藩属及将领的叛变,而召其子弟组编成军,以便挟制),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噜浑氏为妻。阿噜浑人在元代为色目人之一种,亦称回回人。

    王实甫不仅出身官宦名门之家,而且他自己也是做过官的。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本来前途无量,但因“与台臣议不合”,0岁即弃官不复仕。回到大都后,他一头扎进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开始了他的戏剧创作生涯。

    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元史》中有传,“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王结对自己有这样一位“不务正业”的父亲,感到脸上无光,曾劝解父亲不要涉足“歌吹之地”,在家安心养老,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但王实甫痴迷于“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他乐此不疲,已不可能放弃他的创作了。王结也无可奈何。

    王实甫的创作活动稍晚于关汉卿,约在世纪末至世纪初。剧作存目种,其中有《西厢记》《破窑记》《贩茶船》《芙蓉亭》等,另存散曲数首。《西厢记》是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但思想性艺术性均大大提高,后人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叙述了张生和崔莺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经红娘的帮助,为争取婚姻自主,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而私下结合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几百年来,它曾深深地激励过无数青年男女的心。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被人们广为传诵。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在我国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剧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诞生700年来,被全国多个剧种演唱至今,久演不衰。

    ◆契丹藏经卷(辽)

    延伸阅读

    《回心院》原词

    扫深殿,闭久金铺暗。游丝络网尘作堆,积岁青苔厚阶面。扫深殿,待君宴。

    拂象床,凭梦借高唐。敲坏半边知妾卧,恰当天处少辉光。拂象床,待君王。

    换香枕,一半无云锦。为是秋来辗转多,更有双双泪痕渗。换香枕,待君寝。

    铺翠被,羞杀鸳鸯对。犹忆当时叫合欢,而令独覆相思魂。铺翠被,待君睡。

    装绣帐,金钩未敢上。解除四角夜光珠,不教照见愁模样。装绣帐,待君眠。

    叠锦茵,重重空自陈。只愿身当白玉体,不愿伊当薄个人。叠锦茵,待君临。

    展瑶席,花笑三韩碧。笑妾新铺玉一床,从来妇欢不终夕。展瑶席,待君息。

    剔银灯,须知一样明。倘是君来生彩晕,对妾故作青荧荧。剔银灯,待君行。

    热薰炉,能将孤闷苏。若道妾身多秽贱,泪沾御香香彻肤。热薰炉,待君娱。

    张鸣筝,恰恰语娇鸯。一从弹作房中曲,常和窗前风雨声。张鸣筝,待君听。

    ◆《回心院》词意图

    “文坛盟主”元好问

    元好问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或“文坛盟主”。

    ◆元好问故居

    ◆《遗山乐府》书影

    延伸阅读

    《迈陂塘雁丘词》的由来

    相传元好问赶考途中偶遇一猎人,猎杀了一只大雁,另一只虽逃出罗网,却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地而死。元好问感于此,遂买下这两只死雁,把它们葬在汾水岸边,并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为此写了《迈陂塘雁丘词》。经典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也穿越时空流传了千年,让今天的人们仍感慨良久。我国台湾女作家琼瑶女士就化用这一典故,创作了《梅花三弄》的歌词。

    “曲圣”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曲四大家”之首,被后世称为“曲圣”。他的如椽大笔,是推动元杂剧脱离宋金杂剧的“母体”走向成熟的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的旗帜。

    ◆关汉卿像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书影

    延伸阅读

    关汉卿巧言脱险

    关汉卿因编演《窦娥冤》,触怒当朝权贵,被几名捕快拦住。

    捕快问:“你是干什么的?”

    关汉卿开口不离本行,最后还哈哈大笑着答道:“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捕快们觉得此人极可能是关汉卿。但他们都是关汉卿的戏迷,拿吧,心中不忍;不拿,回去无法交差。

    其中一个捕快说:“管他是谁,先带回去。”

    关汉卿机灵一动,戏道:“班头莫逞强,纵使得厚禄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下何足算,到头来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捕快们愣住了,此人看似疯癫,却语含玄机,临事不惊,万一自己拿错了人,徒惹麻烦。

    捕快头目说:“放他走吧,这是个书呆子。”

    关汉卿从容出城,逃过此劫。

    元曲大家白朴

    著名的元曲杂剧家白朴出身于具有浓厚文学气氛的家庭,他是元代最早以文学世家的名士身份投身于戏剧创作的作家。他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一起,被世人称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像

    ◆《梧桐雨》插图

    延伸阅读

    白朴与元好问

    在白朴心中,元好问的地位要超过其父亲白华。一来是因为7岁时白朴就与父亲失散,由元好问一手带大,叔侄间的情分远远超越了父子感情。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北渡路上,幼小的白朴染上伤寒,昏迷不醒,元好问便日夜将其抱在怀中,6天后,他竟然“得汗而愈”。二来是与父亲白华重逢后,白朴得知父亲做了元朝的一个小官,委曲求全的父亲完全颠覆了他的价值观。特别是在成年后,父亲多次让他放弃杂剧,求取功名,使得白朴负气浪走江南10年。虽然元好问也未必赞成他从事杂剧创作,因为杂剧毕竟不合当时正统儒家文人的观念,但他绝不会强求白朴做不愿意做的事。

    “曲状元”马致远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他的语言艺术成就尤为突出,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元杂剧作家。他的散曲在元代前期作家中成就很高,为后世所推崇。

    ◆马致远塑像

    ◆《汉宫秋》插图

    延伸阅读

    马致远祠

    马致远祠位于河北省沧州的东光县于桥乡镇马祠堂村。马祠堂村原名马庄。明成化年间,马致远之重孙马孔惠继其父马经之后,又中进士,加之马致远,马氏一门出了三位进士,成为村中人的荣耀。村中修建了马祠堂,马庄也从此改为马祠堂村。道光年间,东光县令肖德宣重新修建,文革期间,马祠堂被毁,2002年,专家确认马致远确系东光人之后,马祠堂村为纪念马致远,在原马祠堂的位置,修建了马氏宗祠。

    著名剧作家郑光祖

    元代活跃在南方戏剧圈的杂剧作家中,成就最为突出的当属郑光祖。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声誉很高。他的剧作词曲优美,甚得明代一些曲作家的称赏。《倩女离魂》的问世,使郑光祖“名香天下,声振闺阁”。

    ◆《倩女离魂》插图

    延伸阅读

    灵隐寺

    杭州的灵隐寺原名“灵鹰寺”,始建于唐初。相传1400多年以前,今秦岭湾门前,有一座笔架山,笔架山左侧,是块凤凰朝阳地。原先这里荆棘纵横,荒无人烟。后有一吴姓僧人在山后住,以打柴种地为生。一天,僧人在笔架山丛林打柴,因为天热,将道袍脱下,挂在树枝上,又去忙活。忽然,一只大雁凌空而下,将袍叼走,向南飞去,至现在的灵隐寺落下。吴僧望空向南一路追来,但见此处绿树森森,翠柳成荫。绿影婆娑间,一岭土坨南头北尾;前饮碧水绿荷,后交浮菱青湖;左右两侧隆起两扇翼状土丘;整个地貌有如巨鹰卧地。吴僧人感悟为神灵指点,遂于此焚香祷告,搭棚立寺,故名“灵鹰寺”。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文采派(过去论曲,以文采本色划分派别,用以说明一个作家的语言风格)的代表作家。他的《西厢记》是一部优美动人的言情传奇小说,与明代《牡丹亭》和清代的《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名剧”。

    ◆《西厢记》插图

    延伸阅读

    《西厢记》走向世界

    《西厢记》有日英法德俄意拉丁语等译本走向域外,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也渐得各国研究家的高度评价。如俄国柯尔施主编瓦西里耶夫著的《中国文学史纲要》说:“即使在全欧洲恐怕也找不到多少像《西厢记》这样完美的剧本。”日本河竹登志夫的《戏剧概论》将《西厢记》和古希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印度迦梨陀娑《沙恭达罗》并列为世界古典三大名剧,从更广阔的世界戏剧史的角度,给《西厢记》以高度评价。

    ◆《西厢记》插图

    高明与《琵琶记》

    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是我国古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名著,写汉代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共42出,高明也因此被誉为“传奇之祖”。

    高明(约077年),字则诚,号菜根道人。元代戏曲家。浙江瑞安人,瑞安属古永嘉郡,永嘉亦称东嘉,故后人也称他为高东嘉。

    高明生于书香门第,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都是诗人,家里的兄弟也都能诗擅文,受家庭的熏陶,高明在青年时期就以学识渊博著称,诗文之外,尤擅长词曲。

    高明曾受业于理学家黄晋,元至正五年(年)中进士,他先后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江南行台掾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元至正八年(8年),当方国珍在浙东起义反元时,高明被任命为浙东阃幕都事,但到任不久,因与元人主帅论事不合,便辞官归隐。

    后来当投降元朝做了万户的方国珍要留他任幕僚时,他力辞不从,隐居于宁波城东栎社,闭门谢客,一心从事戏曲创作,《琵琶记》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闻其名,征召其入朝,高明以疾辞。除作有《琵琶记》外,还作有南戏《闵子骞单衣记》,今已佚,诗文有《柔克斋集》0卷。

    《琵琶记》是根据早期的宋元南戏《赵贞女蔡二郎》改编的,被称为“南戏之祖”,代表了南戏创作的最高成就。

    《琵琶记》的人物很有个性,其主要人物已成为艺术典型。赵五娘是全剧中最为光辉的一个人物形象,以自己柔弱的肩膀,承担起了全部的生活重担,既尽了心,又尽了力。丈夫进京赶考,她独自一人在家侍奉公婆,承担起家庭的全部重担。饥荒年间,她把可怜的救济粮留给公婆,自己却在背后偷偷吃糠。公婆死了,无钱买棺材,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在赵五娘身上,体现出了中华民族多方面的优秀品德,她是一个光彩照人的贤孝妇形象。正因如此,赵五娘的形象才长期活跃于舞台,流传于民间。蔡伯喈被塑造成了一个贤孝子的形象,又是一个有情的丈夫。他在京城,处于锦衣玉食的生活之中,并没有忘掉父母的养育之恩,且时时想着家中的妻子赵五娘。

    《琵琶记》所采用的是双线结构。一条线是蔡伯喈上京考试入赘牛府;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奉养公婆。两条线之间彼此促进,互为增辉。《琵琶记》的语言,文采和本色两种兼备。蔡伯喈在京城生活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文采语言,词句华美,文采灿然,语言富于色彩,讲究字句的雕琢,典故的运用,是一种高度诗化的语言,是一种高雅的语言。这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富贵生活的环境而决定的。赵五娘这条线的人物,用的是本色语言。自然朴实,通俗易懂,生活气息很浓。不讲究词藻的华丽,典故的运用,词句的雕琢。这是一种接近于人民生活的语言。

    《琵琶记》是一部值得弘扬的优秀剧作,不论在思想内容上人物形象上,还是在结构和语言方面,都有独特之处。全剧典雅完整生动浓郁,显示了文人的细腻目光和酣畅手法,是高度发达的中国抒情文学与戏剧艺术的结合。

    ◆《琵琶记》书影

    ◆《琵琶记》书影

    延伸阅读

    《琵琶行》与古代孝道

    在古代的孝道中,有维护父母的绝对利益,要儿子作出无谓的牺牲,作奴隶式的服从,诸如“父要子亡,子若不亡,则为不孝”,或“割股救母”之类的愚孝,这是坏的一面。有热爱父母,善事父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使父母安度晚年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就贤孝,这是好的一面。《琵琶记》意在宣扬贤孝,宣扬孝道中好的一面,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