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xbxwx.in,最快更新世界未解之谜全知道最新章节!

    ■埃及艳后的情爱纠葛

    有人说,克里奥帕特拉是“尼罗河畔的妖妇”,是“尼罗河的花蛇”。罗马人对她痛恨不已,因为她差一点让罗马变成埃及的一个行省。埃及人则称颂她是勇士,因为她为弱小的埃及赢得了22年的和平。

    在人类历史上的众多女性当中,“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无疑是其中一位焦点人物。这位古埃及托勒密王朝的末代女皇,曾经以自己惊人的美丽、出众的才华和令人倾倒的魅力,先后征服了罗马历史上两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恺撒和安东尼,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帝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在当时罗马帝国势力如日中天的时候,她以一己之力使埃及国土一度得以保全,同时也改变了罗马历史。

    克里奥帕特拉是托勒密的后裔。当她18岁时,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去世了,遗嘱让克里奥帕特拉和她的弟弟托勒密十三世共同执政。但权力欲望特别强烈的克里奥帕特拉这时就已经不能容忍弟弟和她分享王位,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里奥帕特拉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克里奥帕特拉得此消息,乘船于夜间潜入亚历山大里亚,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克里奥帕特拉突然出现于恺撒面前,她的勇气和美貌深深打动了恺撒,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妇。后来,托勒密十三世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遭到失败,溺死于尼罗河。恺撒征服埃及后,本想宣布埃及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但克里奥帕特拉施展她的柔情和智慧,使恺撒放弃了原来的想法,恢复了克里奥帕特拉的王位。克里奥帕特拉成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

    公元前44年,恺撒被暗杀,他的朋友安东尼当上了罗马帝国的元首,称雄于罗马。在腓力比战役中最后击败共和派领袖布鲁图斯和喀西约的军队后,安东尼按照与屋大维的协议巡视东方行省,筹措资金。公元前41年,他到达西利西亚的塔尔苏斯,遣使传讯克里奥帕特拉,想剥夺她的王位,宣布埃及为罗马的一个行省。埃及王国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克里奥帕特拉是一位非常理智的女子,她深知埃及的军事力量太薄弱,随时都有被罗马统治者吞没的危险。为了保护她的祖国和保全她的王位,必须和罗马的强权人物结婚。安东尼很快就被这位美女迷得神魂颠倒,把统治帝国的大事都抛到脑后,终日与克里奥帕特拉形影不离,甚至跟着她到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去度过了公元前41到前40年的冬天。

    公元前37年,安东尼离弃了自己的妻子,正式与克里奥帕特拉结婚。为了满足克里奥帕特拉的野心,安东尼把埃及、科埃雷-叙利亚和塞浦斯路赠给克里奥帕特拉,这引起了罗马元老院的不满,也给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良机。

    公元前32年,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率领声势浩大的军队在阿克蒂姆和屋大维开始了最后的对决。结果,痴情的安东尼在这场战争中一败涂地。

    为了保证埃及的安全,克里奥帕特拉没有征得安东尼的同意,就向屋大维表示了臣服。绝望的安东尼发现克里奥帕特拉的佣兵开始投降,又风闻克里奥帕特拉战败被杀,信以为真,就绝望地自杀了。克里奥帕特拉用埋葬国王的豪华仪式为安东尼举行了葬礼,然后就悲哀地自杀了。在遗言中,她恳求将自己和安东尼埋在同一个坟墓中。

    克里奥帕特拉以她的美貌、魅力和才智挽救了埃及,使它能在强大罗马的夹缝中生存。虽说野史、传说和文学作品总能见到这位“埃及艳后”神秘的影子,但有关她本人的文物资料却是少之又少。

    伦敦大英博物馆曾经展出过这位传奇女人的雕像。从所展出的雕像来看,女王不过是长相一般,脸上轮廓分明,看起来极为严厉的女人。她的个头矮小短粗,身高只有1.5米,身材明显偏胖。衣着也相当朴素,甚至脖子上有很明显的赘肉,牙齿长得毫无美感。考古学家根据出土的古埃及雕像也证实,真实的女王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而埃及人为了保持血统的纯净,有近亲婚配的制度,女王有可能还有某方面的缺陷。如果这是真的话,她有什么特殊的魅力使安东尼对她生死相随?这真是一个难解之谜。

    ■查理大帝为何“被加冕”

    古代中国有赵匡胤黄袍加身而建立北宋王朝,在遥远的意大利也有一出这样的奇闻——查理大帝突然被教皇“皇冠加顶”。这到底是预演的阴谋,还是突降的幸福?

    公元800年12月25日,在意大利的罗马城,发生了一件举世瞩目的事情:加洛林王朝的皇帝查理大帝被罗马教皇破天荒地戴上一顶金皇冠,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件事情影响深远,甚至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查理的祖父查理·马特是墨洛温王朝大权实握的宫相,以打败外族的进攻和实行采邑改革而驰名遐迩。查理的父亲于751年与教皇勾结,废黜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君,取而代之,创建了加洛林王朝。但新王朝最强大的局面却是由他的儿子——查理大帝开创的。

    查理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欧封建化过程急剧进行的时候,查理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客观上加速了这一进程,得到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拥护。查理是一位好战的国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长年累月率军四处征战,使法兰克王国的版图不断扩张。经过五十多次战争,查理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西临大西洋,东到多瑙河,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差不多囊括了昔日西罗马帝国的全部国土。

    795年,罗马教皇阿德一世逝世,查理支持立奥三世当选为新的教皇。立奥三世为了答谢查理,在罗马为他大唱赞歌,从而引起罗马贵族的不满。罗马贵族首领以教皇对法兰克人软弱为借口,将立奥三世逮捕入狱,倍加虐待,几乎使立奥三世致盲致哑。立奥逃出监狱后向查理求援,查理于800年12月亲率大军护送立奥三世回罗马,用武力平息了这场纠纷。他召集所有主教、神职人员及贵族开会,帮助立奥三世复位,并对反对立奥三世的人处以重刑。

    立奥三世对查理感激涕零。为答谢查理的支持,立奥三世决定以特有的方式报答他。公元800年12月25日,当查理跪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时,立奥三世便为查理戴上一顶金皇冠,封他为“罗马人的皇帝”,并高声宣布:“上帝为查理皇帝加冕,这位伟大的和带来和平的罗马皇帝,万寿无疆,永远胜利!”参加仪式的教徒也齐声高呼:“上帝以西罗马皇帝的金冠授予查理,查理就是伟大、和平的罗马皇帝和罗马教皇的保护人。”从此,法兰克王国被称为“查理帝国”,查理国王变成“查理大帝”,亦称“查理曼”。

    关于查理加冕称帝的问题,历史上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查理根本无意被加冕,那只是教皇一相情愿的报恩行为。据为查理作传的爱因哈斯所述,查理对“加冕”一节事前毫无所知,立奥本想以此给查理一个惊喜,但他的做法却没有收到预期目的,反而使查理感到突兀。查理认为,自己并不需要被授予尊贵荣誉。他甚至对“奥古斯都”、“皇帝”等称号持有反感态度。他肯定地说,假如当初能够预见到教皇的意图,他那天是不会进教堂的,尽管那天是教堂的重要节日。依此来看,查理大帝是不愿意被加冕称帝的。很多学者采取这一说法,是因为爱因哈德从20岁起便被查理聘请到宫中掌管秘书,参与机要,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跟随在查理左右,深得查理的宠信,他的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事实果真如此吗?现代许多西方历史学家对此表示怀疑。有人认为,查理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又能严密控制局势,绝不可能容许心非所愿之事。从当时立奥三世的处境看,他也绝不敢做冒犯查理的事。由此他们认为,查理加冕可能是他身边那些向往帝国梦的宫廷学者怂恿的结果。不过,人们普遍认为,查理不愿称帝的最大可能,还是他忌讳教皇立奥三世。教皇主动给自己加冕,不仅仅是为了报恩,而是想趁机重新得到一些失去的权力。

    事实上,不管查理是否愿意罗马教皇为他加冕,他在实质上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的合法继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护者。这次加冕是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极其深远,奠定了教廷和王廷对西欧进行双重统治的政治思想基础,开创了中世纪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也为日后的教权与王权之争埋下了祸根。

    ■伊凡雷帝杀子之谜

    历国历代宫廷内部都充满了血雨腥风,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以暴虐成性而闻名的伊凡雷帝真的忍心杀死自己的亲儿子吗?

    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是16世纪俄国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为了巩固政权,他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他的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

    俄国著名画家列宾曾创作过一幅《伊凡雷帝杀子》的油画:在灰暗压抑气氛笼罩的画面上,奄奄一息的皇太子伊凡头无力地靠在父亲的胸前,伊凡雷帝惊恐地搂着儿子,他用一只苍老的、血管突出的手抱着伊凡的身体,另一只手紧紧按住儿子流血的伤口,试图挽回儿子的生命。但死亡的阴影已经笼罩着伊凡,他无力地支撑在地毯上,用一双绝望而宽恕的眼睛看着衰老的父亲,而伊凡雷帝的双眼中充满着悔恨,两人的眼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整幅画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它同时也记载了俄国历史上的一个传闻:俄国沙皇伊凡雷帝盛怒之下,用铁头权杖刺中太子伊凡的太阳穴,后者最终不治而死。

    俗语说“虎毒不食子”,伊凡雷帝却被怀疑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人们为什么会怀疑伊凡雷帝呢?主要是伊凡雷帝的性格非常残忍。伊凡雷帝还是个孩子时,就经常把捉住的小鸟一刀一刀地杀死,或是站在高高的墙上,将手中的小狗摔死,从而发泄心中的不满。在他13岁的时候,就放出豢养的恶狗,将执掌朝政的皇叔伊斯基活活咬死,暴尸宫门。而他刚登上皇位后,为了加强皇权,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恐怖政策,惩罚反对皇权的大贵族,也杀害了许多无辜的平民。他用尖桩刑、炮烙、活挖人心、抽筋剖腹等酷刑处死了数万人,得到了“雷帝”的称呼。他的暴政和独裁不仅使遭到镇压的大贵族们心怀怨恨,也引起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就连沙皇身边的人,也有“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

    关于伊凡太子的死因有着不同的说法,最普遍的一种是:从1581年起,伊凡雷帝开始怀疑太子有夺取皇位的嫌疑,多疑的性格使这种想法日益强烈,父子关系也因为他的提防而紧张起来。1581年11月15日,伊凡雷帝看见伊凡妻子叶莲娜仅穿一件薄裙在宫中走动,违反了俄国妇女至少要穿三件衣裙的惯例,勃然大怒,动手打了儿媳,使怀孕的叶莲娜当即因惊吓流产。太子伊凡闻讯后,对伊凡雷帝大吼大叫,这激怒了伊凡雷帝。他一边大骂“你这个可耻的叛徒”,一边举起铁头权杖向儿子刺去,正中伊凡的太阳穴。最后伊凡终因伤势过重而死去。

    苏联历史学家斯克伦尼尼科夫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1581年11月15日,伊凡父子虽发生激烈争吵,但父亲只是用权杖在儿子身上敲了几下,并未造成致命的伤害。太子伊凡主要因丧子和恨父导致内心极度悲伤,以致突发癫痫病,后又继发热病死亡。这个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伊凡雷帝在1581年11月9日的信中曾谈道:“儿子伊凡病倒了,今天他仍在病中。”因此,可以证明伊凡是病重而死,而非父杀。

    当然,历国历代宫廷内部都充满了血雨腥风,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层出不穷。伊凡雷帝有没有杀死自己的亲儿子,至今尚无定论,只有让历史来慢慢寻找真实答案了。

    ■俄国沙皇伊凡六世遇害之谜

    尚处襁褓便被立为皇帝,自此再未见过天日,伊凡六世就这样度过了悲惨的一生。直到现在,人们也不知道是谁对他下了毒手。

    俄国沙皇伊凡六世出生在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他的父亲是不伦瑞克的安东·乌尔利克,母亲是梅克伦堡女公爵安娜·利奥波德耶夫娜。1740年10月,还在襁褓中的伊凡当上了俄国沙皇。因伊凡六世才出世三个月,便由其母摄政,总管国事。

    安娜上台后,肆意地颁布法令、任免大臣、发动战争、鱼肉百姓,招致社会各阶层的不满。无论支持伊万五世还是彼得大帝的贵族都无法忍受安娜的统治,他们联名请彼得大帝最后的继承人——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公主继位。

    1741年11月24日,俄国宫廷发生政变,彼得一世的女儿伊丽莎白依靠皇族和禁卫军的支持,逮捕了伊凡六世及其父母,自立为皇。于是,“执政”仅13个月的伊凡六世成了阶下囚。为防止有人假借伊凡六世名义叛乱,伊丽莎白女皇下令将他单独看押。从此,伊凡离开父母,终日与牢房为伴。1756年,年满16岁的伊凡被秘密押送到施利色堡,编号为“一号囚徒”,并单独关押,任何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和真实身份。奉命看守伊凡的两个禁卫军军官弗拉谢夫和车金直接向伊丽莎白女皇宣誓,每半个月还要向帝国枢密院呈报一份有关“一号囚徒”情况的秘密报告。

    长年的牢房生活,使伊凡的体质、心理、性格都发生严重畸变。他头发蓬松,脸白如纸,身患多种疾病,目光呆滞。他每天除了读《圣经》和《使徒列传》以外,没有别的事可做,因而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长大后,他不知道伊丽莎白女皇死后,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相继做了沙皇。彼得三世和叶卡捷琳娜二世执政期间都曾秘密来施利色堡要塞看过他,但伊凡六世并不知道来者的身份。

    176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登上了沙皇宝座。在彼得三世死后,她又害怕有人拥戴伊凡六世而危及她的统治。于是,她亲下手谕,命令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阻止任何未持有女皇的手谕或枢密院命令的人进入“一号囚犯”牢房,否则一律格杀勿论。1764年7月5日晚,人们发现“一号囚徒”身着数剑,倒在血泊中,已死去多时。这样年仅24岁的伊凡,在度过23年的铁窗生涯后,终于成了俄国宫廷政治的又一牺牲品。8月17日,枢密院宣布:前沙皇伊凡六世因病去世。

    伊凡六世死于凶杀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了,可他死于何人之手,又因何而死呢?

    有人认为是看守者弗拉谢夫和车金杀死了伊凡六世。自1756年伊凡六世被押送到施利色堡要塞,这两人就奉命看守伊凡。他们两人常年与伊凡一起住在监狱里,不能离开要塞一步,也不能与亲友见面,无异于被判处了终身监禁。只要“一号囚徒”不死,他们就永无自由之日。两人曾多次向枢密院请求调换他人,但上边除了不断给他们加官增薪外,对他们的请求置之不理。因此,他们忍无可忍,杀死了伊凡,寻求解脱。

    也有人认为是米罗维奇少尉准备拥戴伊凡六世为沙皇发动政变,看守者被迫杀死伊凡六世。米罗维奇少尉是施利色堡要塞的驻守军官,当他了解了“一号囚徒”的真实身份后,就准备推翻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拥戴伊凡六世为王。7月5日晚,他带兵冲进伊凡六世牢房,发现伊凡六世已被杀死。

    可怜的伊凡六世没有真正地当过一天皇帝就这样死去了,更可悲的是他的死因永远无法查清。宫廷的斗争就是这么可怕,伊凡六世只不过是宫廷内乱的牺牲品。

    ■法国王冠钻石失踪之谜

    混乱的国家,混乱的政局,在这样一个混乱的时间,珍贵的宝物能不丢失吗?可是,法国王冠钻石真的是被小偷所窃吗?

    1789年,法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国王路易十六表面接受立宪政体,实则力图绞杀革命。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偕同王室逃至法奥边境瓦伦,两天后被群众押回巴黎,历时1500多年的法国封建王朝从此崩溃。

    几天之后,法国制宪议会一位议员向公众提出警告,提醒人们内外敌人正在试图夺取王冠上的钻石。法国王冠上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钻石与珠宝,每逢圣马丁复活节的星期二,在保安警察的监护下,巴黎人民才可在陈列柜前匆匆走过,观赏珍宝。历代法国工匠都为王冠添上新的珠宝感到荣幸,这些稀世珍宝历来都保存在珍宝贮藏室里。自从路易十六执政以来,这些珍宝就交给忠诚可靠的克雷西看管。

    在议员的警告下,制宪议会组成了由三位议员和11位专家参加的专门委员会,负责清点保存法国王室的稀世珍宝。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委员会共清点出钻石9547颗,总值达3000万法郎。此后,每星期一人们都可参观这些珍宝。然而,负责看管的克雷西对此却十分担心,他怕给不法之徒们以可乘之机。可是,不知为什么,克雷西的职务很快被吉伦特派领袖罗兰的心腹雷斯图所代替。

    1792年9月,路易十六因阴谋复辟而被废黜。此时,法国处在危机之中,外部面临欧洲联盟的入侵,国内各派争斗激烈,到处是失业与饥荒、恐怖与暗杀。在这严峻的时刻,为了安全起见,珍宝贮藏室被贴上封条。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奇珍异宝竟然无人看守。9月17日,内务大臣罗兰在国民议会突然宣布:“珍宝贮藏室门被撬,钻石全部丢失!”这个消息震惊了法国人民。

    据称,自9月11日深夜至14日深夜,盗匪三次光顾珍宝贮藏室,无人觉察。在16日,当盗匪第四次盗窃时,才被国民自卫军巡逻队抓获。至此,罗兰才于17日宣布钻石失盗。

    这起骇人听闻的盗窃案,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议员会事先提出珍宝被盗的警告?为什么忠实可靠的克雷西被撤职?为什么不多派人看守珍宝贮藏室?为什么会连续发生四次盗窃案?谁是幕后策划者?

    盗窃案发生后,内务大臣罗兰指控他的政敌、国防大臣丹东及丹东的朋友应该负责,丹东又反过来指责罗兰和罗兰的朋友应完全负责。各派唇枪舌剑,指责对方。

    9月21日,刑事法庭审判了抓获的两名盗匪,并判处他们死刑。次日,死刑即将执行的时候,一个临死的囚犯向庭长供出了藏在他家厕所的100多颗钻石。不久,警察又抓住了一个叫勒图的窃贼。在他的供认下,警察又抓住了一个17岁的盗匪。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得知儿子入狱时,声称要揭发一桩耸人听闻的案子。但在第二天早上,他就被人毒死了,他的儿子也死在监狱。这一连串的事情,使人莫名其妙。

    在珍宝失盗的1792年9月,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形势危难之际。当时,法国正在进行瓦尔密战役,并很快因敌方撤军而取得了胜利。从战略上讲,敌方指挥官不应发布撤退命令。这使人怀疑双方是不是进行了某种交易。

    人们只知道拿破仑指挥瓦尔密战役取得胜利,拯救了巴黎和法兰西民族。然而,瓦尔密战役胜利的奥秘,过去、现在以至将来也许永远不会被揭开。法国王冠上钻石失踪的秘密究竟与瓦尔密战争的蹊跷胜利是否有关,这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是弑父篡位者吗

    亚历山大一世统治的时间尽管不长,却给后世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他究竟是不是弑父篡位者,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第13位沙皇,后人称他为“神秘沙皇”、“北方的斯芬克斯”,普希金则认为他是“一位懦弱而狡猾的君主”。他之所以有名,不仅因为他曾经三次打败野心勃勃的拿破仑,而且还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充满了神秘和离奇。

    亚历山大一世的父亲保罗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情夫萨尔蒂柯夫的孩子。自保罗出生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对他极其冷淡。保罗成人后,母子关系更加紧张。保罗怨恨母亲给了他一个“不光彩”的出身,也怨恨母亲久占皇位,使他不能成为显赫的沙皇,因而终日颓废消沉,不事政务,热衷于操练军队。

    亚历山大出生于1777年12月12日,叶卡捷琳娜二世很疼爱亚历山大,她认定这个新生儿将取代保罗成为真正的皇位继承人。因此,她亲自为孙子取名亚历山大,希望他将来有俄国古代英王亚历山大的风采。为了培养亚历山大,叶卡捷琳娜二世对他的要求很严格,每天早晨都要求他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以磨炼他的意志。在亚历山大六岁时,叶卡捷琳娜二世将家里的女保姆赶走,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教育他,以造就他威猛、坚定的性格。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统治末期,更将皇位继承人的选择看成是件大事。由于对儿子保罗的厌恶和失望,她决定另立孙子亚历山大为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她私下秘密起草了一份诏书,宣布废除保罗的皇位继承权,立亚历山大为未来的新沙皇。她准备在1796年11月24日,即俄历圣叶卡捷琳娜日正式公布这份诏书,晓谕天下。在宫中,她公开表示只有亚历山大继位才能执掌朝纲。亚历山大知道此事后,立即给祖母写信,表示心领神会。同时,他也给父亲保罗写信,在信中提前称他为“皇帝陛下”,表示宫中所传实为谣言,发誓说承认父亲是合法的帝国皇帝继承人。

    1796年11月6日,显赫一时的叶卡捷琳娜女皇因中风去世。保罗趁机夺取了皇位,称为保罗一世。保罗一世即位之初,便大反其母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政策而行之,削弱军人的地位及其作用,加强书报检查,实行恐怖统治,致使全国上下怨声载道。

    保罗一世虽然将亚历山大立为皇储,但对他管教很严,随时会召见他,让他汇报一些琐事的细枝末节,而且经常训斥他。渐渐地,亚历山大结交了一些有实权的朋友,他们都对沙皇保罗的统治不满,常常在一起商量如何废除妨碍自由的桎梏,实现全体公民的平等,建立公正博爱的社会。随着保罗自负、狂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他,并着手策划推翻他的统治,扶植亚历山大即位。

    1801年3月11日夜里,密谋集团主要成员朱波夫、本尼格森、帕伦带领亲信冲进皇帝卧室,逼迫保罗一世退位。保罗一世死命拒绝,在众人推搡之间,烛灭光息。黑暗中,有人将保罗杀死。当夜,亚历山大对百官宣布保罗一世因不幸中风身死,宣布即位称帝,俄国开始了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期。

    保罗一世死于非命确定无疑,但亚历山大是否参与此活动,众说纷纭。很多人怀疑亚历山大一世与此事有关,但无从证明。有人认为他直接参与密谋策划活动,甚至其弟君士坦丁还亲自参加3月11日晚的暗杀活动。也有人表示,亚历山大事先了解反对保罗的密谋活动,副首相潘宁曾隐晦地将计划向他透露。他虽然拒绝了,但未加制止,而是置身其外,静观事态发展。

    当然,也有人认为无论出于人伦纲常,还是出于父子亲情,亚历山大都不可能参与密谋活动,因为亚历山大与保罗父子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保罗即位之初就确定了亚历山大的首席皇储地位。作为唯一的皇储,亚历山大似乎没有必要做这种违背天理的事情。亚历山大一世究竟是不是一个弑父篡位者,至今尚无定论。

    ■亚历山大一世与胞妹的关系之谜

    亚历山大一世一生中留下无数个未解之谜。他与胞妹叶卡捷琳娜的关系是纯洁的兄妹之情,还是违背伦理的乱伦之爱,就是一个令很多人疑惑的难解之谜。

    亚历山大年仅13岁时,祖母就为他找好了未来的妻子——德国巴登公国的公主路易莎·玛丽亚·奥古斯特。后来她改名为伊丽莎白·阿列克谢耶夫娜。1793年,当亚历山大16岁的时候,二人成婚。

    1796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逝世,保罗一世登基,亚历山大正式被立为皇储。1801年3月11日夜,宫廷发生政变,皇帝保罗被反对党杀死,亚历山大即位称帝。

    亚历山大即位后,那些垂涎他地位的女人纷纷对他投怀送抱。因此,他身边常常是美女娇娃成群。其中,既有上流社会的贵妇,还有法国女歌唱家,甚至在访问普鲁士期间,他还与普鲁士王后路易莎眉目传情。虽然妻妾成群,但在亚历山大心中却始终只有一个女人的位置——她就是叶卡捷琳娜公主。叶卡捷琳娜公主是亚历山大的大妹妹,是当时公认的大美女。所有人都觉得她美艳照人,才华横溢。但她孤傲自负,举止唐突,有时甚至行为放肆,令人惊奇。由于二人年龄相当,从小一起长大,朝夕相处的岁月竟让两人产生了超出兄妹的感情。在亚历山大的婚姻名存实亡的时候,兄妹二人的感情达到了顶峰。他们经常单独闲坐,彻夜长谈,有时动作过分亲昵,许多宫中随从都觉得他俩之间有些行为不符合伦理。

    亚历山大一世和叶卡捷琳娜都住在皇宫之中,每天都可以见面,但却几乎每天都要相互写信。如果亚历山大一世外出巡视或是出国访问,兄妹俩的书信往来就更加频繁。亚历山大在给妹妹的信中这样写道:“知道你爱我是我幸福的源泉,因为你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尤物之一……我像疯子一般爱你……看到你,我高兴得如痴如狂,我像个着魔的人,四处奔波,多希望能在你的怀里甜蜜地松懈下来。”当亚历山大一世的情妇怀上小皇子后,亚历山大第一个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叶卡捷琳娜:“我在家里给你写信,我的伴侣和孩子都向你致意……我在这个小家庭里的幸福和你对我的深情,是生活对我仅有的吸引力。”这些甜言蜜语使很多人怀疑它究竟是纯真无邪的兄妹情谊的表露,还是变态乱伦的表现。

    1808年,威镇欧洲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突然向叶卡捷琳娜求婚,这使亚历山大非常不高兴。他不能忍受将心爱的妹妹嫁给法国的“食人怪物”,于是婉言谢绝了。叶卡捷琳娜知道这件事后,却有些不快。她一方面表示不愿意离开“亲爱的哥哥”远嫁异国他乡,另一方面又责怪兄长回绝得太早。亚历山大一世害怕拿破仑又来求婚,于是匆忙将叶卡捷琳娜嫁给相貌平常、地位一般而且性格懦弱的德国奥登堡公爵,婚礼举行得非常仓促。婚后,叶卡捷琳娜仍常住在圣彼得堡。当她的丈夫病死后,兄妹之间的感情又像以前一样无所顾忌了。

    亚历山大一世和他的妹妹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很让人捉摸不透。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一国之君,他会做出乱伦的事情来吗?更何况他和皇后伊丽莎白的感情一直不错。更令人不能理解的是,作为一个大国公主,叶卡捷琳娜能违背人伦纲常和兄长乱伦吗?

    ■奥匈帝国皇太子自杀之谜

    1889年1月30日,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自杀身亡。年轻有为的皇太子为什么要自杀,为情,还是为争权?谁也不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么。

    1889年1月30日早上7点半,当时奥匈帝国皇太子鲁道夫的贴身仆人洛斯歇克发现皇太子和他的情人玛丽·维兹拉在梅林宫的房间里开枪自杀了。皇太子的死讯被报告给奥匈帝国皇帝弗朗索瓦·约瑟夫后,他非常伤心,不久就召集全体皇室成员和大臣们,通报并紧急处置这一突发事件。人们被告之,皇太子鲁道夫“因极度兴奋,于今日凌晨死于心肌梗死”。2月2日午夜,一辆灵车将皇太子悄悄运回维也纳。5日,皇太子的灵柩被送往皇家墓地。皇帝不让各地诸侯王来参加简单的葬仪。不过,据在场的人说,皇帝哭得很伤心。

    根据皇帝的命令,两位著名医生曾对皇太子的尸体作了解剖检验。他们的报告确认皇太子是“因一时精神错乱而自杀”,但皇帝根本不相信。人们想不通年轻有为的皇太子为什么要自杀,纷纷猜测事情的原因。

    有人从皇太子和他的情妇自杀于梅林宫这一事实断定,梅林宫的悲剧是一出爱情悲剧。皇太子鲁道夫在16岁的时候就和比利时公主斯德法妮订婚,但他们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一直以来,鲁道夫想要离婚,但奥匈帝国的皇帝不同意他这么做。幻想破灭后的皇太子则以到处寻欢作乐来消解他的精神痛苦,经常夜不归宿,通宵达旦地和别的女人在一起厮混。

    1887年末,在波兰人举行的一次舞会上,鲁道夫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名叫玛丽·维兹拉的少女。她对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皇太子一见钟情,疯狂地爱上了他。两人之间的感情显然是王室所不能容忍的,这大大有损皇室的风雅。皇太子夫妇关系闹得越来越僵,以致鲁道夫有一次公然对斯德法妮说:“既然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只好我先打死你,而后我再自杀了事。”这些威胁性的话语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实在是令他头疼不已,最后只得决定对儿子摊牌,让鲁道夫为了皇室的稳定而断绝与情人的关系。

    1889年1月28日清晨,皇帝突然召见皇太子,两人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鲁道夫从父亲那儿出来,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在那里,他迅速写了几封信,分别是给斯德法妮、他的妹妹、他的母亲以及一些朋友。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寝宫,告别妻子和女儿后,独自动身去梅林宫了。同时,玛丽也悄悄去了梅林宫。

    在皇太子生命的最后一个晚上,他给自己的贴身仆人洛斯歇克写了一张便条,让他去找一名牧师为他祈祷,要他“把我和女男爵合葬在一起”。悲剧发生后,人们从皇太子写给妻子的信中,看到这样的话语:“你终于在我的羁绊之中和我为你带来的痛苦之中解脱出来了,祝你万事如意……”人们还从玛丽写给她妹妹的遗书中读到大致相同的意思:“你只能为爱情而结婚。我未能这样做,然而我情愿到另一个世界去。”因此,很多人认为,皇帝突然召见鲁道夫时一定严厉地训斥了他,并且逼他立即与情人绝交。痴情的鲁道夫只得和情人双双选择了殉情的绝路。

    也有一些人认为皇太子自杀的背后深藏着政治原因,不单单是为情所困。鲁道夫作为皇位继承人,自幼就受到与众不同的教育,他的观点非常另类,甚至匿名在奥地利报刊上发表抨击奥地利贵族制度的文章。他的叛逆性格和活动致使他每一次外出都有一些伪装的警方人员跟踪,他的住处也受到监视。据传说,鲁道夫曾答应只要匈牙利人起兵反对他的父亲,他就会宣布奥匈分治,而他可以就任匈牙利国王。因此,鲁道夫也可能是出于政治原因自杀的。当然,要证实这一点还缺乏足够的材料。不过,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是违心地辞别人世的。”这似乎可以间接证明鲁道夫的死是被迫的。

    其实,整个事件有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28日清晨皇帝紧急召见皇太子的过程中到底谈了些什么,这很可能是导致鲁道夫自杀的真正原因。皇帝是这个悲剧故事中唯一的知情者。然而,当他撒手尘世的时候,却将整个梅林宫悲剧的谜底带走了。梅林宫的悲剧也成为17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六大历史之谜中的一个,直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弄清事情的真相。

    ■俄国末代公主生死之谜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家被枪毙的几十年内,有数人声称自己是死里逃生的末代公主。然而,人们怀疑她们只是为了得到沙皇的遗产。

    1917年2月,彼得格勒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人民运动的强大压力下,尼古拉二世终于在3月15日宣布退位,统治俄国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就这样退出了历史舞台。

    当时,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家庭成员都被逮捕,并被押送到乌拉尔地区。不久以后,尼古拉二世全家(包括皇后、22岁的女儿奥尔加、21岁的女儿塔吉扬娜、19岁的女儿玛丽亚、17岁的女儿安娜斯塔西娅、13岁的有先天性血友病的儿子阿列克谢),以及他们的医生、厨师和皇后的女佣,都被执行枪决。行刑队枪决后,把这些人的尸体丢到废矿井,用硫酸处理后又用汽油烧毁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不久后,在欧洲的各大报纸上都登出这样的消息:俄国公主安娜斯塔西娅奇迹般地逃脱了布尔什维克的“魔掌”,已辗转到达了欧洲。这个消息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且报道说得非常详细,使人不能不信。据报道称,是一位看押士兵在皇恩感召下,在处决前夜将安娜斯塔西娅偷偷放走。在西欧,她见到了侨居丹麦的祖母——俄国皇太后玛丽娅·费奥多罗夫娜,皇太后承认了她的身份。报纸上还刊登了许多她本人及其与祖母合影的照片,但苏维埃政权很坚决地否定俄国公主生还出逃的说法。

    1920年2月,在欧洲梅克佳堡有一位叫巴巴拉的公爵夫人自称是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幼女安娜斯塔西娅公主,她以继承人的身份向政府索要俄国沙皇在英国银行的存款及皇后的珠宝。这则消息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然而,在这件事情还没有水落石出的时候,在美国又有一位安娜·安德森夫人宣称自己才是安娜斯塔西娅公主。一时间,世界所有报纸的头条都在报导这些消息。

    当新闻的爆炸性渐渐平息的时候,在梵蒂冈修道院做了20年总管的修女帕斯库亚丽娜在临终前向人披露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在1928年西伯利亚的叶卡特琳堡落入红色卫队手中时,俄国皇室的成员并没有全部被击毙,仅仅是沙皇、皇后和王子阿列克谢被枪杀。四位女公爵全都死里逃生,并几次受到梵蒂冈教皇的秘密接见。

    虽然这个秘密与安娜·安德森夫人当年所陈述的相距甚远,但使人们再次将视线落到安娜·安德森身上。虽然屡被质疑,但安娜·安德森一直没有放弃过证明自己的身份,并为之奋斗了60年。人们对此案的疑惑一直未能消除: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呢?假如帕斯库亚丽娜修女说的是真的,安娜的姐姐们都还活在人世,为什么不出来为她作证却要保持缄默呢?如果安娜·安德森在冒充公主,为何要为证明自己的身份而坚持60年呢?

    数十年后,1991年,考古学家在乌拉尔地区发现了沙皇家族被杀的残骸。令他们吃惊的是,小公主安娜斯塔西娅和王子阿列克谢的尸骨并未找到。有人分析指出,阿列克谢患有血友病,身体状况很差,他可能在逃亡的路上就死去了。即便不是这样,他的生命也不会持续太长。而小公主安娜斯塔西娅的去向却令人迷惑不解。

    1995年,又有一个老太太自称她才是真正的“末代公主”。2000年,这个年近百岁的“公主”宣称:1917年俄国革命前,她父亲尼古拉二世早将大笔金钱和黄金运送到欧洲的几家银行。作为幸存的继承人,她有权继承这笔庞大遗产。这名“末代公主”称,如果这笔财产被追回,她愿意将其全部捐赠给俄罗斯国库。

    从沙皇一家被处决后的几十年中,已有30多位不同国籍的女人自称是安娜斯塔西娅,要求继承罗曼诺夫家族的遗产和爵位。这样一来,好像全世界都有这位俄国公主的存在。尽管事关几百吨黄金的继承人问题,然而,“钱”在这件事情上并不是主旋律,人们只想解开公主之谜。

    ■爱德华八世放弃王位之谜

    不爱江山爱美人,英王爱德华八世为了佳人而放弃了王位。1936年12月11日,他自愿放弃王位,而与一个曾两次离婚的平民妇女结婚,确实让人惊叹。

    浪漫电影中,常常出现“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让人心动的情节。在现实世界中,面对权与利,英王爱德华八世却做出了这一惊人之举。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说,他与沃丽丝之间的爱情绝对算得上“历史上最伟大的爱情”的一个例证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爱德华八世生于1894年,是乔治五世的长子,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叔叔。1910年,爱德华16岁时,被封为“威尔士亲王”(英国皇太子的称号)。

    1931年11月,当时还是皇太子的爱德华八世在伦敦的一次宴会上邂逅了沃丽丝·沃菲尔德。沃丽丝是美国人,她的第一个丈夫是美国海军军官。1927年离婚后,她东渡大西洋,来到伦敦,同巨商辛普森结了婚。她既没有漂亮的容貌,也没有超人的才华,和追逐皇太子的众多美女根本不可相比。可是,王子第一次遇到沃丽丝时,就为她通晓事理的性格、得体潇洒的风度所倾倒。沃丽丝虽已近中年,但依然窈窕如初。王子对沃丽丝一见倾心,为了进一步讨得沃丽丝的欢心,先后从王室的珠宝库中悄悄拿出价值十万英镑的黄金、玉器、钻石、首饰等英国王室的传世之宝,送给沃丽丝。王子还觉得不尽心意,又把一颗价值连城的祖母绿珠宝也弄了出来。

    但是,父母、王室、内阁及各自治政府上上下下竭力反对王子的这一举动。身患重病的乔治五世曾满怀忧虑地对首相鲍尔温说:“我死之后,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把自己毁掉!”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驾崩。王储按王位继承法,继承王位,封号爱德华八世。爱德华八世登基不到一年,就在1936年11月提出要与沃丽丝互结秦晋。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两院大惊,因为这极其不符合王室遴选后妃的惯例。英国首相鲍尔温代表政府、王室、议会提出:英国不能接受一个美国人为王后,国王只能在王位和沃丽丝之间作选择。若一定要与沃丽丝结婚,就必须辞去王位!爱德华八世经过几天考虑,作出决断:坚辞王位,与沃丽丝结婚!

    由于政治暴风骤临,性格刚强的沃丽丝在“存心勾引国王,妄想当王后的‘美国冒险家’”等各种诽谤、咒骂声中悄然离去。她不愿因自己的存在,而使国王遭到恶意中伤。于是,她从国外写信给爱德华八世,表明愿作自我牺牲,劝国王割断情丝。可是,爱德华八世却说:“即使我独自一人同你在一起,也比一顶王冠、一块令牌和一座御座更令我心悦。”这爱情高于一切的誓言使沃丽丝在忍辱中得到了安慰。

    1936年12月10日,刚继承了325天王位的爱德华八世向全国人民宣告退位。他的逊位讲话中有这样一句:“没有我所爱的那个女人的帮助和支持,我感到我不可能承担肩负的责任。”为了一个结过两次婚的美国女人,爱德华八世抛弃了王位。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国王,而温莎公爵和沃丽丝却成了人们心中一个永恒的爱情神话。

    1937年,爱德华八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称号乔治六世。43岁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王位后,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即与沃丽丝在法国成婚。二人婚后,双宿双飞,恩爱无比。公爵被任命为英国驻法军事代表团成员,参与军机。后又被任为大英帝国巴哈马总督,于1940年7月远渡重洋赴任。1972年,温莎公爵无疾而终,老死泉林,享年78岁。

    1986年4月24日,沃丽丝因肺炎在巴黎郊外逝世,享年90岁。他们之间动人的爱情故事也画上了句号。但是,作为“历史上伟大爱情一例”,它将永远被人们津津乐道。

    由于世俗的虚伪、礼教的约束,沃丽丝一生未能为公爵的举动进行公开的辩解,也不可能为自己洗刷所蒙受的种种恶语。人们对爱德华八世“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举动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猜测,对此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王子是受“现代派思潮”影响,要以此来冲击腐朽的君主制度。还有人认为,他是受了沃丽丝的迷惑,一时失去了理智。因为有谣传说,在二战时,温莎公爵曾计划借助希特勒的力量,推翻丘吉尔政权,然后逼乔治六世退位,而让自己重登王位。他还为德国法西斯提供了许多英国和法国的军事防御机密,致使德军在六周内先后击溃了法军和英军。但是,很多人怀疑这种说法,也没有有力的证据证明温莎公爵做过英国的叛徒。

    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爱德华八世是为了真挚的爱情才放弃王位的。不管事情如何,我们所看到的事实是,爱德华八世与沃丽丝夫人一起度过了35年的幸福生活,用行动向世人证明了爱情的伟大。在他们离开人世时,带走了一切的秘密。也许有朝一日,人们能从他们已公布于众的80多封情书中,探究出这爱情的真谛。

    ■肯尼迪遗孀再嫁之谜

    肯尼迪的遇刺身亡给他的遗孀留下痛苦的心理阴影,她因此嫁给了一个老态的希腊船王,可也有人说她是出于金钱的目的,真的是这样吗?

    1968年10月20日,在希腊的一个小教堂里举行了一场轰动世界的婚礼。39岁的新娘显得年轻出众,美丽动人;而62岁的新郎尽管穿着一双高跟鞋,可看起来还是比新娘矮上一大截,而且已显出老态。这就是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遗孀杰奎琳·肯尼迪和希腊船王、亿万富翁亚里斯多德·奥那西斯的婚礼现场。他们的婚礼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在舆论界引起的震动不亚于前总统约翰·肯尼迪的遇刺消息。

    婚礼的第二天,各大报纸就纷纷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报道,来表达他们对杰奎琳再嫁的不满。《纽约时报》发表了标题为《气愤、震惊和失望是我们的回答》的文章。西德的一家报纸则用《美国失去了一位圣人》作为题目来表示他们对杰奎琳的不满。电视评论员指责她贪得无厌,而在报界则普遍认为杰奎琳已经成了国家叛徒。只有一些很熟悉她的朋友们为她鸣冤叫屈,认为她的选择是一个明智之举。

    自从肯尼迪总统遇刺之后,民众们普遍同情这位守寡的前第一夫人,把她当做完美的象征。因此,当杰奎琳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的时候,总能引起一阵阵不小的轰动。四年多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纪念亡夫的活动和抚养一双儿女上。可没过多久就嫁给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头,实在是很难让人理解。由于杰奎琳是个神秘的、绝不让人了解她内心的女人,除非她自己说出来,谁也不能了解她再嫁船王的真正原因。

    对于杰奎琳再嫁的真正原因,人们进行了诸多的猜测。其中,大多数人认为她嫁给船王完全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希腊船王奥那西斯是世界上有名的亿万富翁,当他在1975年死去时,遗产总数高达十多亿美元。而众所周知的是,杰奎琳有着疯狂的购物欲,她在做第一夫人期间,已习惯了在最高档的商店购物而且从来不问价钱。事实上,嫁给奥那西斯之后,她就更变本加厉地疯狂购物。杰奎琳需要找一个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才把自己的终身托付给这个只有五英尺高、既无魅力又不可爱的乏味透顶的老头子。

    可是,好莱坞著名影星伊丽莎白·泰勒从女人的角度分析,认为杰奎琳找到了一个“迷人、和谐、体贴的伴侣”。这位“机智的希腊船王”以他地中海式的幽默吸引了寡居中的杰奎琳。其实,当时社交界的许多女性也认为,其貌不扬的船王其实自有他与众不同的魅力,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吸引人的气质,令很多女性为他着魔。而杰奎琳就是被他的这种气质吸引,投进船王的怀抱,与金钱和地位没有任何关系。

    此外,还有人认为杰奎琳嫁给船王是为了逃避厄运。肯尼迪家族有“美国王室”之称,不仅拥有数不清的财富,更是在政坛上呼风唤雨,才俊辈出。但同时,它也是个多灾多难的家族。当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后,杰奎琳一直害怕自己和子女再遭毒手,对周围的环境时刻充满着警惕。1968年6月6日,肯尼迪的弟弟参加总统竞选时遇刺身亡。杰奎琳认为肯尼迪家族已经成为暗杀的目标。为了保护儿女,在葬礼上,悲痛的杰奎琳当众宣布她要离开美国。自从杰奎琳嫁入肯尼迪家族以后,她就无时不因这个家族的权势和荣耀带来的种种灾难而忧心不已,自我保护的意识早已在她的心中扎下了根。也许正因如此,她才无奈地选择了逃离这个家族。

    这场婚姻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秘密,除了当事人之外,恐怕谁也无法知道。1994年,杰奎琳因病去世。她为何嫁给奥那西斯也将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英国王妃戴安娜车祸之谜

    1997年的8月31日,戴安娜在法国巴黎的一场车祸中与男友多迪一道不幸遇难。她是死于交通意外,还是死于谋杀呢?

    1997年8月30日下午,英国王妃戴安娜与男友多迪·法耶兹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圣托贝度假一周后回到巴黎。午夜过后,他们在巴黎里茨饭店用完晚餐后,准备前往多迪在巴黎16区的私人住宅。由于酒店门口聚集了大量闻风而来的狗仔队,多迪和黛安娜打算从酒店后门悄悄地离开,饭店派亨利·保罗为他们开车。他们乘坐的奔驰280SE3.5型豪华轿车时速高达150公里以上。可是,七名骑摩托车的摄影记者仍然紧追不舍。

    31日凌晨零时30分,汽车行至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的阿尔玛桥下公路隧道时突然失去控制,撞在隧道中央的一根分界水泥柱上。汽车被完全撞坏,多迪和司机亨利·保罗当场身亡,戴安娜与她的保镖身负重伤。记者们追踪而至,但他们没有对伤者进行抢救而是围在汽车残骸周围,举起相机从各个角度拼命拍照。戴安娜后来被火速送往医院救治,追踪戴安娜的七名摄影记者随即被警方拘留。凌晨4时,戴安娜因胸部大出血在医院逝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