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xbxwx.in,最快更新中华万年历全书最新章节!

。在我国,起初也是以七曜命名一星期中的各天,到清末才逐渐为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所代替,习惯上认为星期一是开始时间(某些地区也有把星期日作为一周的开始)。

    在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中,星期是一个重要的纪日制度,例如星期日就是国际公认的公休日。

    昼夜交替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绕着自转轴不停地旋转,每转一周就是一天。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朝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夜晚。当中国是白天的时候,处在地球另一侧的美国正好是夜晚,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所以日月星辰从东方升起逐渐向西方降落。

    地球不但自转,同时也围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公转轨道的半长径为149,597,870千米,轨道的偏心率为约0.0167,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千米,公转轨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约为23°27’,且存在周期性变化。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斜交成约66°33′的倾角,因此,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有时地球北半球倾向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太阳。总之,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于是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交替。

    地球公转与自转的轨道所在的平面有夹角(黄赤交角),导致地球斜着转动。地球的公转轨道近似一个椭圆形,而太阳大概处于其中一个焦点附近。所以,在地球公转的不同时间段离太阳的远近不同。而且由于夹角的存在导致在不同的时间段地球南北所受太阳照射的强烈和太阳光线的角度也不同(太阳光线照射角度小的热量就小)。这样不同的时间段就会有不同的气候,一年四季也就互相更替了。

    由于赤道附近总是处于太阳光线的直射状态下,所以热带地区只有夏季。还有地球两极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出现极昼和极夜的现象。四季更替其实是地球的自转倾角和绕太阳公转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了其中的一个条件,四季更替就不会产生,地球上的一切也将随之而改变。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一个轨道,这个轨道在一个平面上,这个平面称为“黄道面”。黄道面和天球相交的线,称为“黄道”,也就是太阳一年中运动的轨道。将与地球赤道平面平行的平面无限伸延出去,与天球相交,被称为“天赤道”的交线。

    地球环绕太阳一周的经度为360°,相应地,黄道一周的经度也是360°。二十四节气将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等份的经度为15°。因为每年的春分节气,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所以将春分的黄经度作为起点,定为黄道经0°,以后每个节气段跨越15°。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就是清明节气,30°时就是谷雨节气,其余顺势类推,到第二年的345°时,就是惊蛰节气,惊蛰到春分再加15°,一共是360°。

    各节气的黄经度既是本节气的起点,又是上下节气的终点。例如黄经60°,既是小满的起点,又是立夏的终点;黄经180°,既是秋分的起点,又是白露的终点。

    每个节气段的黄经度处,也是相邻两个节气的交节气点。如黄经0°既是惊蛰节气的终点,又是春分节气的起点,同时更是惊蛰和春分的交节气点。

    认识时间

    时区

    1884年,华盛顿召开的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又称国际子午线会议),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即中时区(零时区)、东1~12区,西1~12区。每个时区横跨经度15°,时间正好是1小时。最后的东、西第12区各跨经度7.5°,以东、西经180°为界。

    当上海太阳升起时,居住新加坡的人要再过半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升起。而远在英国伦敦的居民则还在睡梦中,要再过8小时才能见到太阳。

    世界各地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如果各自采用当地的时间,对于日常生活、交通等会带来许多的不便和困难。为了照顾到各地区的使用方便,又使其他地方的人容易将本地的时间换算到别的地方时间上去。有关国际会议决定将地球表面按经线从南到北,划成一个个区域,并且规定相邻区域的时间相差1小时。在同一区域内的东端和西端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最多相差不过1小时。当人们跨过一个区域,就将自己的时钟校正1小时(向西减1小时,向东加1小时),跨过几个区域就加或减几小时。这样使用起来就很方便。

    实际上,常常1个国家,或1个省份同时跨着2个或更多时区,为了照顾到行政上的方便,常将1个国家或1个省份划在一起。所以时区并不严格按南北直线来划分,而是按自然条件来划分。

    以下是各个时区的经度范围及中央经度线(授时线):

    所在时区时区经度范围授时经度线

    零时区7.5°W~7.5°E时区中心线0°

    东1区7.5°E~22.5°E时区中心线15°E

    东2区22.5°E~37.5°E时区中心线30°E

    东3区37.5°E~52.5°E时区中心线45°E

    东4区52.5°E~67.5°E时区中心线60°E

    东5区67.5°E~82.5°E时区中心线75°E

    东6区82.5°E~97.5°E时区中心线90°E

    东7区97.5°E~112.5°E时区中心线105°E

    东8区112.5°E~127.5°E时区中心线120°E

    东9区127.5°E~142.5°E时区中心线135°E

    东10区142.5°E~157.5°E时区中心线150°E

    东11区157.5°E~172.5°E时区中心线165°E

    东12区172.5°E~180°时区中心线180°

    西12区180°W~172.5°W时区中心线180°

    西11区172.5°W~157.5°W时区中心线165°W

    西10区157.5°W~142.5°W时区中心线150°W

    西9区142.5°W~127.5°W时区中心线135°W

    西8区127.5°W~112.5°W时区中心线120°W

    西7区112.5°W~97.5°W时区中心线105°W

    西6区97.5°W~82.5°W时区中心线90°W

    西5区82.5°W~67.5°W时区中心线75°W

    西4区67.5°W~52.5°W时区中心线60°W

    西3区52.5°W~37.5°W时区中心线45°W

    西2区37.5°W~22.5°W时区中心线30°W

    西1区22.5°W~7.5°W时区中心线15°W

    在世界区域版图上可见,我国共跨越了5个时区。中原时区:以东经120°为中央子午线;陇蜀时区:以东经105°为中央子午线;新藏时区:以东经90°为中央子午线;昆仑时区:以东经75°(82.5°)为中央子午线;长白时区:以东经135°(127.5°)为中央子午线。

    区时

    区时是一种按全球统一的时区系统计量的时间。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上的时间就是这个时区内统一采用的时间,称为区时。

    每当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就是中午12点钟。但不同地方看到太阳当头照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例如,上海已是中午12点时,莫斯科的居民还要经过5个小时才能看到太阳当头照;而澳大利亚的悉尼人早已是下午2点钟了。所以如果各地方都使用当地的时间标准,将会给行政管理、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带来很多不便。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天文学家就商量出一个解决的办法:将全世界经度每相隔15°划一个区域,这样一共有24个区域。在每个区域内都采用统一的时间标准,而相邻区域的区时则相差1个小时。

    当人们向东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快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快几个小时。相反,当人们向西从一个区域到相邻的区域时,就将自己的钟表拨慢1小时,走过几个区域就拨慢几个小时。在飞机场等交通中心,常将世界各大城市所对应的区时用图表示出来,以方便旅客。

    不同时区的时间计算方法是:“同减异加,东加西减。”“同”指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则两时区相减,例如东8区和东5区都在东时区,则8-5=3。“异”则相反。

    我国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

    我国采用东8时区的标准时即北京时间为准。北京时间是我国的标准时间。北京时间并不是北京地方的时间,而是东经120°,也就是距离北京以东约340千米处的地方时间。北京时间是我国行政管理、生产、交通运输等工作的时间计量标准。因为北京离120°经线很近,而且是我国的首都,所以很自然的以东经120°地方的时间定为我国的标准时间,即“北京时间”。

    朔望两弦

    认识月相

    月亮圆缺变化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但能反射太阳光。在太阳光照射下,总是一面亮一面暗,向着太阳的半个球面是亮面,另半个球面是暗面。

    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又绕太阳公转,所以,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断变化,这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正对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对着地球的部分大一些,有时小一些,从而产生不同的视形状,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由于地球的自转,月球每日从月出到月落大约为半天,即月球有半天挂在天空。月球在地平线之上时,并不一定能见到月相,若月亮和太阳同在天空,则月光淹没在阳光之中,见不到月相。正午月出,子夜月落,但能见到月相的时间只是从黄昏到子夜这段时间,即上半晚。子夜月出,正午月落,但能见到月相的时间只是从子夜到清晨这段时间,即下半晚。

    朔月、望月、上弦月和下弦月

    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的时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没,人们无法看到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或“朔月”。

    到了农历初八左右,从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阳以东90°角。这时可以看到月亮西边明亮的半面,这时的月相称为“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时分便没入西方。

    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时,月亮在天球上运行到太阳的正对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从地球上看,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望月”或“满月”。黄昏时满月由东边升起,黎明时向西边沉落。

    农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这种月相称为“下弦”。对应上弦月,下玄月月相盈亏状一样,但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上弦月出现在前半夜的西边天空,西半边亮;下弦月出现在后半夜的东边天空,东半边亮。

    在朔望两弦期间,月相也有不同的变化规律,此时月亮的形状称为娥眉月(凸月或残月)。

    新月过后,月球向东绕地球公转,从而使月球离开地球和太阳中间而向旁边偏了一些,即月球位于太阳的东边。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半个月面朝西,地球上可看到其中有一部分呈镰刀形,凸面对着西边的太阳,称为蛾眉月。蛾眉月日出后月出,日落后月落,与太阳同在天空,在明亮的天空中看不到月相。只有当太阳落山后的一段时间才能在西方天空看到蛾眉月。

    约在农历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的观察者看到月球西边被太阳照亮部分大于一半,月相变成凸月。凸月正午后月出,黄昏时在东南部天空,月面朝西,然后继续西行,黎明前从西方地平线落下,大半晚可见。农历每月十八、十九,望月过后,月相又变成凸月,月面朝东。此时为黄昏后月出,正午前月落,大半晚可见。农历每月二十五、二十六,下弦月过后,月相又变成蛾眉月(残月),亮面朝东。此时子夜后月出,黄昏前月落,黎明前可见。

    可见,月相的变化依次为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残月)→新月。月亮从新月位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时间平均为29.5天。在不太强调天文学上的月相概念时,很多情况下,上半月的娥眉月也被统称为上弦月,农历大约初二到初八九。上半月娥眉月有时也被称为新月。从朔到上弦、上弦到望、望到下弦、下弦到朔,这种朔望两弦四相,每相大约7日的现象,是一种天然的计时单元。

    在天文学中,关于朔望两弦的解释是:“朔望两弦均以太阳及太阴视黄经为准;凡日月同度为朔,相差半周天为望,相距一直角为弦,月东日西为上弦,日东月西为下弦。”简单来说,“朔”指的是每个月最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望”是其相对180°,也就是一个月里面月亮最圆满的那一天。以月亮绕行地球的圆周来看,如果0°是“朔”,180°是“望”,那么中间的90°与270°便是上弦与下弦。所以,朔望与两弦可以说是这圆周的四个极角。由此可知,朔望与两弦主要是月球与地球的互动关系。

    朔望两弦与“潮汐”

    潮汐是沿海地区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代称白天的潮汐为“潮”,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汐”,它的发生和太阳、月球都有关系,也和我国传统农历对应。

    在农历每月的初一即朔点时刻处太阳和月球在地球的一侧,所以就有了最大的引潮力,所以会引起“大潮”,在农历每月的十五或十六附近,太阳和月亮在地球的两侧,太阳和月球的引潮力你推我拉也会引起“大潮”;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即农历的初八和二十三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

    太阳距离地球的距离是月亮的389倍,因而就对地球的引力而言,月亮引潮力是太阳引潮力的2.25倍。所以,潮汐现象是月亮起主导作用,但也不能忽略太阳的影响,在天体运动过程中,月亮、地球和太阳形成直角时,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相互抵消了一部分,海面的涨落差距很小,这就是小潮;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亮引潮力和太阳的引潮力齐心合力,引潮力就大,这就是大潮。每年春分和秋分的季节,地球离太阳最近,加上月亮的力量,就形成特大潮。闻名于世的钱塘江大潮,就发生在秋分时节。

    由于月球和太阳运动的复杂性,大潮可能有时推迟一天或几天,一太阴日间的高潮也往往落后于月球上中天或下中天时刻一小时或几小时,有的地方一太阴日就发生一次潮汐。

    中国古代人早就发现月亮的运行与地球的潮汐有密切关系。例如东汉王充在《论衡》一书中便指出了潮汐和月亮的依赖关系,他说海潮“随月盛衰”。唐宝应和大历年间(公元762年~公元779年),窦叔蒙在《海涛志》一文中也指出:“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盈於朔望,……虚於上下弦”。地球有70%的地表是海洋,人体里也有70%的成分是液体。显然,古代的人们早就发现潮汐的作用不只影响地球,同时也影响着人体。

    两弦与地震的关系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大地震,这一天恰好是上弦月(农历四月初八)。这天,上弦时刻出现在中午11时47分。上弦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排列成一个直角三角形;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的角度恰好等于90°,上弦这天,有来自两个不同方向的引潮力对地球施加影响。

    汶川大地震时刻恰好出现在太阳月球地球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平时,月球与太阳地球的运行不是处于同一个平面,而是有一个5°多的夹角。当3个天体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可能对地球地壳的某些板块产生特殊的或共振的影响。

    汶川大地震前夕,月球和太阳位于同一条纬线上。5月11日,太阳位于天空北纬18°,而月亮由北往南掠过北纬18°。也就是说,5月11日有一瞬间,太阳和月球位于同一条纬线(北纬18°)上。日月两天体位于天空同一条纬线上,这种合力可能对地球的地震起引发作用。

    历史上有些大地震也发生在上弦或下弦的前后,如《明孝宗实录》弘治十四年二月:“四川汶川县初八日地震,至日,复震,俱有声如雷。”上弦日;里氏9.1级的美国阿拉斯加大地震,发生在1957年3月9日(农历二月初八),这天恰好是上弦;里氏8.8级的南美洲厄瓜多尔大地震,发生在1906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七),次日为上弦;里氏8级的我国甘肃古浪大地震,发生在1927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廿三),次日为下弦;里氏7.3级的我国辽宁海城大地震,发生在1975年2月4日(农历十二月廿四),2月3日为下弦。

    朔望节律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朔望月节律,又叫月亮的盈亏节律,指月亮完成一次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其周期是29.5天。月亮的盈亏变化与人类(包括其他动物)的生理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泄,月满无补,月廓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月亮初生的时候,人的血气随月新生,卫气亦随之畅行;月亮正圆的时候,人的血气充实,肌肉坚实饱满;月黑无光的时候,人的肌肉减瘦,经络空虚,卫气不足,形骸独居。所以要顺应天时而调和血气的。因此说,气候太寒了,不要行针刺;气候暖了,不要错过针刺时机;月初生的时候,不要用泄法;月正圆的时候,不要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就不要进行治疗。这就叫做能够顺应天时而调养血气。按照天时推移的次序,结合月亮的盈亏变化,来确定人身血气盛衰情况,并聚精会神地等待治疗的最好时机。

    人类占体重80%的液体几乎保留着海水中的所有的元素,这样,当月亮作用于地球的海潮的同时也同样作用于人类,造成人体的“生物高潮”和“生物低潮”。满月的时候海潮盛大,人的生物潮处于高峰,月亮对对人行为的影响比较强烈,这时人的头部和胸部的电位差较大,人的气血精神充实,体重增加,情绪高涨。当月亮隐没,海潮衰弱,人的气血也就显出了不足,处于了“生物低潮”。

    此外,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中也有人与月亮的关系的论述。

    《灵枢·岁露论》里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至其月廓空,则海水东盛,人气血虚,卫气去,形独居,肌肉减,皮肤纵,腠理开,毛发残……”。

    《周易参同契》:“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曲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朋。”

    《洗髓经》:“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乾沐浴。”意思是要告诉我们,每个月注意把握月亮的盈、亏、上弦、下弦这四天,每年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天,以及每天的子、午、卯、酉四时。

    这些论述均指出了人与天地自然相应(天人感应),人体的阴阳消长变化与天地自然保持同步,如是则二者相应而相合,达到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

    日食和月食

    日食

    日食现象是当月球绕地球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就会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发生日食现象。发生日食的时间必定在“朔日”,也就是农历初一。

    每年日食最多出现5次,如果出现5次,那么一定都是偏食。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在南北极地区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大约1年半发生一次。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时从某一点开始,然后沿着日食带在日没时结束。从开始点到结束点大约绕地球半圈。

    以下是近20年(1980年~2009年)出现的日食概况。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

    全食带从印度西部开始,经过尼泊尔极南部、孟加拉国极北部、锡金、不丹、中国、太平洋西部,在大洋洲东部结束。我国西藏南部、四川中部、湖北南部、河南南部、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上海可以看到全食,其余地区可见偏食。

    2008年8月1日日全食

    北京时间18:00左右,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出现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其它地区可以看到偏食。本次日食发生的时间正值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夕,国外有的网站将这次日全食称为“中国日全食”。

    2007年3月19日??日偏食

    此次日食掩食带主要覆盖亚洲、北冰洋大部、北美洲极西部,而我国完全处于掩食带中,观测时间也比较有利,多数地区日食发生在上午9:00至11:00之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日偏食的最大食分也有很大差别,比如广州的最大食分只有0.188,北京为0.396,最西端的喀什地区最大食分可达0.73。此外,由于地理经度的差异,越是靠西日出就越晚,喀什等地的人们可以看到带食日出的景象。

    2006年9月22日??日环食

    此次日食发生在南美洲,环食带从南美洲的苏里南开始,经过法属圭亚那、大西洋,在印度洋的西南部结束。此次能看到日环食的地方几乎都在海洋上,所以在我国看不到这次日环食和偏食。

    2006年3月29日??日全食

    本次日全食在北京时间16:35左右(日出),从南美洲的巴西东部开始出现,途经大西洋,非洲的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和利比亚,地中海,黑海,亚洲的土耳其、哈萨克斯坦,俄罗斯,19:47左右(日落)在蒙古西部结束。整个狭长的路线有14500千米,覆盖了近半个地球。利比亚是这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点,其次还有土耳其。上述地区人们均可看到日全食,在我国只有新疆、东北大兴安岭一带能看到日偏食。

    2005年10月3日??日环食

    环食带从大西洋北部开始,经欧洲、地中海、非洲、在印度洋结束,我国拉萨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上午11时许可看到日环食的偏食。

    1997年3月9日??漠河日全食

    1997年3月9日9时零7分40秒至9分30秒,黑龙江省漠河县境内发生日全食,同时伴有海尔-波普慧星出现。本次日全食发生于俄罗斯斯比克以北,和我国新疆阿尔泰地区,扫过蒙古、我国漠河,最后结束于北冰洋。日食带上唯一城市漠河,由于基础条件好、太阳高度角适中,成为世界最佳观测点。此次是我国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400年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慧星相遇,这在我国科普史上尚是首次。

    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

    日全食带从中东伊朗开始,向东途经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掠过印度洋北端,再经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越南,我国南沙,马来西亚太平洋西部结束。全食带最宽处仅78千米,全食最长时间为2分9秒。

    1987年9月23日??日环食

    我国居民从上海经太原到乌鲁木齐的一条狭长区域里可见到日环食,次持续1分30秒左右,其他地方可见到日偏食。

    1980年2月16日??日全食

    此次日全食发生在春节,在我国云贵地区观可看到日全食,当日下午6:34左右日全食开始发生。当时的太阳正处在太阳活动峰年,看到的日冕大致呈圆形。

    一次日全食及日环食的过程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一次日偏食只有三个时期:初亏、食甚和复圆。

    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生光食既以后,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

    生光: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

    复圆: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

    太阳是一个发出极度强光的天体,因此对日食进行观测时,不可用肉眼直接观看。即使日偏食的时候,当太阳光被遮掩得只剩下一部分时,也不要用肉眼直接观测,否则会被强烈的阳光刺伤眼睛。

    肉眼观看日食的安全方法:找一块玻璃,涂上些墨或用烟熏黑,颜色层要涂熏均匀,用来观测日食,以太阳呈古铜色,保证眼睛不会被阳光刺伤为宜。

    用黑白胶片作为滤光片进行观测。将胶片拉出,人工曝光。将多块底片叠在一起(根据太阳光的强弱增减底片的张数),透过其观测太阳。

    用特制的塑胶薄膜做成的太阳屏滤光片,它可以降低阳光里的可见光,还能阻挡阳光里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的通过,这是非常安全的观测方法。

    另外,不能直接将不加遮挡的望远镜对准太阳,否则将烧坏眼睛致盲。必须在望远镜上加上滤光片才能直接观测。摄影者也不可以用没有采取滤镜保护措施的相机直接拍摄太阳。

    月食

    月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当太阳、地球、月球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地区会因为太阳光被地球所遮闭。

    月食分为月偏食、月全食和半影月食三种。当月球只有部分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偏食;而当整个月球进入地球的本影时,就会出现月全食。月球只是掠过地球的半影区,造成月面亮度极轻微的减弱,称为半影月食,由于很难用肉眼看的出差别,因此不为人们所注意。由于月球的体积比地球小的多,所以不可能出现月环食。

    月食发生望日即在农历十四至十七之间,以十五,十六居多。当月食发生的时候,太阳和月球的方向会相差180°,所以月食必定发生在“望”(即农历15日)前后。要注意的是,月食只能发生在满月的时候,这时,太阳,地球和月球成一直线,整个月面被照亮。然而并不是每次满月都会发生月食,因为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偏离了黄道约5°的交角,只有当满月时刻正好是在月球在其轨道上穿过黄道平面时,才会发生月全食。

    每年发生月食数一般为2次,最多发生3次,有时一次也不发生。据观测资料统计,每世纪中半影月食、月偏食、月全食所发生的百分比约为36.60%,34.46%和28.94%。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我国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都提出过通过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

    月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月球被食的程度称为“食分”,它等于食甚时月轮边缘深入地球本影最远距离与月球视经之比。

    月全食的观测方法:使用双筒望远镜或者天文望远镜,7倍以上就可以清晰地观看到。也可以站到高处用肉眼直接观察。

    日月交食

    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现与日、地、月三者的会合运动密切相关,此会合运动具有周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应有周期性。交食的周期是古代巴比伦人发现的,称为“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为18年零11天多一点,即6585.32天。

    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