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五节:古时人们有哪一些对天地的探索之路?
那魏国人到楚国去,却不听路人的劝告,往相反的方向行进。
最后他会到达楚国吗?
他的行为是持意的逆向,按常规来说,他走的路途越远距离楚国去的路就越遥远。
然而用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来分析解答这一问题,已经从这种理念里走了出来。
古人不但只知道,条条道路通长安,而且也知晓条条道路也可以通楚国。
可是这已出现了古代两个不同年代的人们,对人为思想所作出行为的一种跨越时空而新的理念。
战国时的人们,去一个地方,比较注重取捷径。
那个时期的人们之所以局限于这种思考,其原因是他们活动的空间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
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的产生力水平还比较低下,他们制造的运行工具,只能维持在一定活动的范围之内。
局限的时间,维持着局限的空间活动。
当历史的车轮运行到唐朝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已大大的提高,制造的运行工具,可日行千里,夜行八百里。
时间对生命来说,始终是一个有限的概念,但是人们活动的空间却会随速度的提高而发生改变。
这对当时的人们来讲,虽然时间是有限的概念,而空间的延伸却能向无限的理念转变。
从而可改变人们对一些事物作出新的看法——条条道路通长安。
这虽然不是一种什么刻意的寻思,与上面所描述的魏国人要去楚国却选择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似乎毫无一点瓜葛。
其实不然:
上者,目的是去楚国然而往相反的方向行进......距离目的地愈来愈远,去楚国的几率几乎没有。
下者,目的是长安,不管是选择与去长安相反的方向也好,还是直接朝着目的地的方向,最终的目的都是长安,并不是所有想去长安的人,在自己有生之年前未必能达成心愿。
前者比较注重实际,也就是重视人的行为规范;
可是后者对人的行为举措放松了约束,而注重心里的念想。
虽然从这比较之中,已看出了人们的思想是随社会的前进而在进步。
其实我们的祖先一直是处于墨守成规的,稍微的进步需要经历着一次漫长岁月的洗礼。
就当时来说,那魏国人要去楚国,然而选择了一个相反的方向,是十分愚蠢的举措。
如果拿到现在,我们来做评论,将会探讨出另外一种说法:
魏国人所乘坐的车,朝着一个不变的方向,一直行驶下去。
在一定的时间内和距离内,虽然会与去楚国的路相距越来越远。
但是行走到一个数据的路途之后,魏国人的车与去楚国的距离,从经历一个最远距之后而会逐渐地变得愈来愈小的了——最终他会到达楚国。
就当时社会所具有的生产力水平,是不可能出现魏国人最后到达楚国的结局。
魏国人所乘的马车,不是被重重叠叠的山峦所阻挡,就是被条条宽敞的江河大海而阻断去路。
魏国人去楚国而选择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肯定会成了尝试的牺牲品。
不过他这种敢于在逆向中,为解决某一问题而采用反其道的探求方法,在古代中这种的事例太少了。
假如有很多像这种敢于持逆境的行为举措,那么最先发现大地是圆形的,不会是西方人,而一定是我们的东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