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笔下文学 www.xbxwx.in,最快更新宋谜二最新章节!

    这时,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颂朝花仙子作了个揖,说道:“流求来的金发姑娘请了,老朽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苏颂,老朽羞愧,至今年,已虚长了72岁。老朽一生也算好学,经史九流、百家之说,都有涉及。尤在算法、地志、山经、水利上,用心不已,老朽观姑娘对工程控制甚有心得,对工程结算也很有方法。姑娘能否别‘粗线条’的将苏轼的西湖工程的问题一言蔽之,能否细分一下,特别是对于人工的估算,让我等也学习学习极西之国的工程管理……”

    花仙子看是一个老年高官出列,自称自已是苏颂。花仙子听王木木介绍过,记得这也是王木木景仰尊重的宋朝大才之一,所以,不敢以谈论苏轼的口气神情来面对苏颂,此苏非那苏,赶紧横移一步并曲身回礼:“苏大人客气了,苏大人是我等晚辈的楷模,苏大人的‘天文钟’和‘水运仪象台’开启了一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苏大人是‘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李约瑟之言)。苏大人既然不耻下问,小女子自当和盘托出,算是抛砖引玉、为引一笑了……”

    苏颂谦虚地说道:“姑娘说笑了,我那些东西,小儿科了,远比不得流求的诸般高精尖,起步的玩艺,羞愧羞愧。”

    花仙子:“嗯,苏大人是要小女子核算一下杭州的西湖工程?那,我们还是继续以明朝临安知府杨孟瑛的治西湖来对照,实观些看看,有些人究竟是黑心,还是糊涂。

    许多人在提及苏轼整治西湖时,常常欣佩其的手笔大,为杭州人民搞了个很大的工程,这工程大到已经需要朝廷批准,并要中央财政支持,苏轼为此还特事特办的从中央那里因为整治西湖的需要弄来了三百张度牒,另外,他还先后募用了共二十多万民工。

    各位大人,请想一想,这先后共20多万,应是人次。理论上可以理解为20人干了一万多天,或是一万人干了20多天。这20多万人次,人工不可谓不大,但是对于偌大的西湖来说,这点劳务,实在太少。前面,我们接驳的那个明朝的临安知府杨孟瑛,在人工上,他‘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这明朝的杨孟瑛他曾有‘复唐之旧体’之说,而苏轼的工程量,因他是想恢复他十几年前在杭州当通判时的规模,所以,苏轼的工程量应比杨孟瑛的工程量小很多。我们这里要进行推算,不确定的因素不能太多,所以,姑且认可苏轼的工程量和杨孟瑛的工程量相当。

    那么,我们来看看,在工程量相当的前提下,明杨孟瑛当时动用了多少人力?‘为夫六百七十万’,是苏轼的‘二十万多’的33倍!

    明杨孟瑛的‘为夫六百七十万’这里也假设为人次计,因为杨孟瑛的项目是‘为佣一百五十二日’,所以,他的工程,可理解为日下湖的作业人员在44078多人。同量类比,如果苏轼的疏浚也是这个日下湖44078人的规模的话,那,用20万一除,则苏轼的疏浚工程也就一共花了四天半多一些,圆整为五天吧,呵呵,这不就是一场闹剧吗?一个落入史载的大工程,也就热闹了一个小小的小长假,可笑不?所以啊,很明显的,这个西湖疏浚,就是将疏浚作为一个题材,在此大旗下的为所欲为,在此项目的掩护下,做本来想做却又无从开口的事情?

    这里,有个人工人次和总量的假设问题。有人可能要说,你那个宋朝的20万人次和明朝的670万人次,干吗不能是总人数,即每次下湖就是20万人或670万人?

    我说,第一,这不可能。以现在的西湖面积为9.3平方公里,即9300000平方米来计,以目前的湮塞为湖面积的60%~90%的中值75%来估算,那么,这20万人或670万人下水,则每人均摊活动面积为46.5平方米或1.39平方米。这个数量级别,这种人员密集程度,还要带上小船和大桶,这些人还能正常工作吗?

    再说了,其实在认同工作时间相同的前提下,两个对比项,都以人次计或都以总量计,在比例上,其结果是一样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四则运算,等量交换,这里就不重复论证了。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这苏大人的20万工能干什么事。现在,我们已知,苏堤长2788米,宽15.84米,两边坡度以45度计,湖深以平均湖深2.28米计(其实近堤处湖水浅,湖中央才最深),则苏堤的土方量为115182立方。如以明朝人的日劳务规模44078人计,苏轼的工程,最多只需人均移泥5立方多!呵呵,半天的事!哦,这里再补充一下,各位大人,这极西之明朝的民工,跟我们这里宋朝的民工没什么两样,平均身高体量,平均工作能力,是可以划等号的。

    所以,如此推算,前述的那个小长假,5天的工作量,已经是有5倍的水分了!

    其实,这个年代的民工移泥的效率,是很高的。

    小女子在明朝的临安西湖看到的与小女子在宋朝的杭州西湖看到的,基本一样。湖中的作业人员,他们把湖泥从湖底起出,或者将人家农户的湖田扒掉,这样,工作量就更小。他们把产生的淤泥放在一些小船和大木盆中,如此就能很轻松地完成湖泥在水中的平行移动。当船中的湖泥到达目的地后,只要将船侧翻即可,如此,99.99%以上的湖泥就能这样轻松地被计工分了。这个工作强度大大小于陆上的土方活,也大大小于要上岸和驳运的甩濠活,只不过在本地湖水中的一些水中作业,捣捣湖水而已。

    其实,真正要认真疏浚排泥甩壕,像后世,起淤泥,作绿肥,撒农田,那么,其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湖中起泥→湖中运泥→湖泥上岸→湖泥外运→湖泥落地。在这些环节中,其实最辛苦最吃人工的是‘湖泥上岸’和‘湖泥外运’,即使这‘湖泥外运’仅需二里路(这是消化巨量湖泥的最短距离了),那么,经测算,现在疏浚中所用的‘湖中起泥’、‘湖中运泥’、‘湖中落泥’三项合计也不到上岸排泥的总劳务的半成(5%)。

    其实,在水中作业,本着‘就近安置’的原则,作业的民工,自然而然地会将湖中起出的淤泥一半堆积在西湖湖岸,一半堆积出了个苏堤。从高空看,南北向的苏堤将西湖分成东西两半,东小西大。这东小西大很合理,甚至是其大小的比例也极合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西湖在杭州城之西。也就是,对于西湖言,东面比西面热闹。从高空鸟瞰,东半湖的东湖岸,光滑连续;而西半湖的西湖岸,犬牙交错,且有大大小小的小岛无数,这就证明了东半湖的疏浚较彻底,而西半湖就差远了,尤其是西半湖的西湖岸,那就更差了,那大大小小的无数小岛就是疏浚者手下留情的作品。这个东西两湖对于杭州城的亲疏,从而影响到了疏浚的彻底程度,由作业人员自动地调整出了苏堤的那个偏东的南北向位置!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是最富有创造力的。苏堤的‘合适’,是苏轼之流在工程上的无为而治的结果,也是广大的劳力者泡在湖水中时肌肉酸痛的平衡的结果!

    好,现在,我们再从工程款项上思考思考这苏轼的西湖工程的问题。如前所述,苏轼此次西湖工程在账面上得财合为七万一千贯。这里,说明一下,先不计没有确切数字的全城募捐款,也不计苏轼挪用的公款,更不计他‘义卖’的书画款。

    细分项目支出,在这项西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