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苏轼笑道,“存中,苏某知道你对子矩并不放心,若是我愿意建功立业,不会等到此时才出京,所以并非子矩与你抢夺我等,而是我和鲁直等人确实因子矩收获颇多,远胜于官场、战场的历练。这些天,我与章子平聊了很多,依子平之见,若无子矩经天纬地之学问,我大周实难在强敌环伺中异军突起。至于理学,若是只在文字中取,苏某亦不屑也。”
美琦念白结束后,便在二胡、月琴的伴奏之下,歌喉舒展,京剧的曲调便跨越了千年,在大周的舞台上如水银泻地般飘扬开来,落到每一个人的心间。
苏轼的话语戛然而止,再度闭上眼睛细细聆听,然后不住地点头,说不出话来。
苏轼旁边的章惇听到沈括与苏轼等人的对话,但他的注意力却在美琦表演的角色身上。他通过角色的对白已经知道这个角色描写的乃是太后娘娘邵玉涵年轻时候的故事,邵玉涵乃章惇的老师安乐先生邵雍的姑妈,虽然邵家人并没有沾邵太后的光,但是邵太后年轻时的光辉历史乃是每一个邵家人的骄傲,所以不经意间身为弟子的章惇便对邵太后的往事了如指掌。章惇所考虑的乃是沈方此番刻意讨好太后和官家的用意,以及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心力创造京剧这种新的娱乐节目,从扮相、到唱词、到身段、到台词、到唱腔、到戏服,甚至连舞台和乐工,无不精益求精。若只是讨好太后娘娘与官家,何需如此费尽心力,而京剧这种娱乐节目,难道还其它更深的用意?!
美琦的表演赢得了极大的成功,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带入王妃这个角色所处的虚幻世界,他们的情感随着美琦的一颦一笑,一慨一叹而情为之节。
美琦下场之后,整个二楼便传来整齐的叹息声,宾客们坐了下来谈笑风声起来。接下来出场便是一群小宦官,在舞台之上尽情地翻起了筋斗,这个舞台远比李府排练厅的条件更加好,厚木板撑起来的地板本身就具有弹力,加上加厚的地毯,这些小宦翻起来没有一丝心理障碍,翻的比平时更加高,更加飘。
绝大多数宾客只看了一眼便收回目光津津有味地讨论王妃这个角色,而韩睿、苏氏门人这些年轻人却两眼放光看着这些身姿矫健小宦官,他们知道这些日子沈方和张茹对这些小宦官进行地狱般的训练,但若有了台上这般功夫,便是受些辛苦又能如何?
随后其它姑娘也先后登场,虽然她们的扮相、服装、身段、唱腔同样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美琦珠玉在前,这些歌姬的表演便没有初见京剧时的轰动。
歌姬们的表演赢得了一片喝采,而童贯登场之后,许多认识童贯之人禁不住站起身来,童贯论身份乃是紫寰殿少侍,皇帝近臣,其干爹乃是内侍省太监总管吴成,是无数京官不惜放下身段刻意交好之人,如今居然亲自在京剧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怎能让他们不意外。
童贯身材本就雄岸,这几日在沈方的调教之下,把武生的神态、身段表现的淋漓尽致,只一个出场亮相便引来阵阵交好。“师兄”这个角色的武戏可不是象那些小宦官一般翻个筯斗,当个背景板,童贯本身便有武术功底,加上自己用心学,沈方尽力教,倒也把后世武生那一套|动作做到了后世武生名家七八分的水准,让第一次看到如此精彩绝伦表演的观众叹为观止。
田燕儿扮演的贤王最后一个登场,在她登场之前,已经有几个歌姬扮演的生角上场,与旦角扮相的歌姬相比,这些歌姬论名气便有不如,论扮相、服装也没有旦角出彩,唱腔也发挥不出原有的艺业,所以并没有获得更多的喝采。田燕儿登场之后,观众们愿以为会和其它歌姬一般,画虎不成反类犬,没想到田燕儿的身段一亮出来,便如美琦一般瞬间将所有人的眼球牢牢地吸住,后面的唱腔虽然没能发挥往常的风采,但依然有模有样,比童贯相比更加出色一些。
半个时辰很快过去,当最后一场戏田燕儿和美琦表演完毕,大幕落下之后,整个二楼便响起山呼海啸般的喝采声。
许多人起身走到沈括此桌当面向他表示祝贺,在他们看来,有此等娱乐节目,必然可以获得太后与官家的欢心,沈氏父子将会更受官家的宠信,他们身为沈括的好友也与有荣焉。
幕布再度拉开,所有演员同时上台谢幕,沈方、张茹、李师师三人站在最前面,沈方冲着二楼的沈括说道,“爹爹,若是戏班表演的尚能入眼,便请赏些银钱。”
沈方自然不会缺钱,但是他不发话,这些人便不会知道看过京剧之后有打赏的环节。
沈括笑骂了一声,叫过管事在他耳边说了几句,管事是个大嗓门,高声喊道,“宋国公赏银千两。”
苏轼笑道,“我等可没有宋国公的魄力。”从怀里摸出一锭五两重的银锭递给管事。
“苏学士赏银五两。”
有沈括、苏轼二人打样,这些观众便纷纷解囊打赏,多的如张天端赏银百两、章惇、张先赏银十两,少的便如苏氏门人一般赏银一两。
沈方领着演员们再次感谢之后,合了幕布,片刻之后,沈方带着张茹、李师师二人走了过来,管事便要安排桌椅,被沈方摇头拒绝。
沈方给诸位来宾见过礼之后,才将沈氏戏班的大致情况做了解说,这时,在场之人才知道,原来这个戏班真正的主人乃是深藏未露,年仅十一岁的李师师。而这部京剧《一剪梅》无论是编排还是角色的设定,均系沈方与李师师所决定,沈方大力扶持矾楼头牌李师师之用意昭然若揭,若不是沈方已被选为当朝附马,只怕这时便要有好事者恭喜沈括、沈方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