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梁家三人以为自己跟丢了目标的时候,蒲英其实就在离他们还不到三公里的地方。
    那是在朝圣之路边上的一个小山谷里,是一个有着千余名印度教教徒聚集的露营地。
    有钱的印度香客们从尼泊尔入境后,一般会包车赶往神山圣湖,而一些经济条件差的教徒们,就会选择徒步前往。
    他们宿营时扎的帐篷,和藏式的游牧帐篷很不一样,是尖顶的小帐篷,篷布却是颇为鲜艳的蓝色和黄色。
    在金色的晨曦和白色的薄雾中,几百顶彩色帐篷沿着山谷小溪两岸错落有致地分布,倒也是颇为壮观的一景。
    一群小帐篷的中央,有一个宽大的、四四方方的窝棚,与众不同。
    棚内炊烟袅袅,棚外挂着一幅绘有印度教湿婆大神的巨大彩画。
    原来,这里是一处宗教慈善机构为贫穷印度教徒们提供免费食物的地方。
    早起的印度教徒们,已经在窝棚前面排起了长队。
    这些教徒们大多衣衫简陋单薄,脸颊消瘦,眼睛看着窝棚的方向,眼神里充满着渴望——显然是饥肠辘辘了。
    不知为何,棚子里食物发放的速度特别慢,人们要好半天才能在队列里向前移动一下。
    但是这些教徒们,似乎一点都不着急,没有喧哗也没有聒噪,更没有人催促前面的人,迟来的人也都自觉地排在队尾,不会加塞插队。
    也许是他们对朝圣路上苦行憎式的生活都已经习惯了,能得到免费的食物。
    就已经很满足了。
    现在只不过是发放的速度慢一点,晚一点才能吃到,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忽然,一阵马靴踏地的声音传来。
    一群壮汉的突然到来,破坏了这里的安静。
    他们推搡着排队的人群,直接挤到了窝棚前,然后进去抬出了几大锅的热汤热食,大摇大摆地扬长而去。
    守在外围的教徒们,似乎对此已经见怪不怪了。
    没人表示抗议。
    只有少数几位昨晚才来到这个营地的香客,纳闷地问周围的人:“他们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排队?看他们的长相,根本不是印度人,怎么能来这里领食物?”
    “嘘,小声点!
    他们可凶得很呢!”
    有人小声提醒,“别惹他们!
    那些是流亡印度境内的藏人。”
    “那又怎么样?他们不是被我们国家收留的难民吗?怎么就不能惹了?”
    一个年轻的印度人不服气了。
    “因为这个食物点就是他们资助的!
    听说他们在这一路上,还设立了好几个食物供应点,不管是印度教,还是佛教。
    苯教的,各派教众都可以来这里接受布施。
    既然是他们资助的,那人家过来拿点吃的,当然不用排队了!”
    听别人这么一解释,那个年轻气盛的印度人一时也说不出什么来了。
    但他还是在心里琢磨着:只听说流亡藏人不务正业的,就会找我们政府的那些傻瓜政客给他们发救济金!
    没听说他们还会拿钱出来。
    做慈善功德的事,更没听说他们会给印度教徒实惠的?这些藏人可真够奇怪的!
    还有,既然他们这么有钱,为什么不穿洋装也不穿藏服,却要穿得和普通的印度穷人一模一样的?头上也一样地裹着缠头?
    这也太奇怪了吧?!
    忽然想到前些日子,印度境内的流亡藏人似乎曾经闹腾了一阵子,说什么要让整个西藏燃烧起来……年轻的印度人不禁打了个寒噤,再也不敢往深里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