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个巨帐非常显眼,有普通帐篷的三层高。
    走到近处,发现这巨帐还没有完工,只是内部的钢架搭好了,外帐刚刚有了雏形。
    不过,从外帐上看到的绘画、造型等宫殿式的装潢风格,也可以想象得出完工后的壮丽辉煌。
    [女兵英姿]网首发网女兵英姿36
    阿嬷介绍,那是县政府搭的格萨尔王帐,是为一个月后开幕的文化节准备的。
    看到帐篷周边和坝子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蒲英等人不禁感叹:怪不得小县城里看不到什么人呢,原来人都跑这儿来了。
    阿嬷告诉她们,金马草原是高原牧区,地广人稀。
    县城内只有8千多人口,全县总共不过4万多人口,倒是牛马羊之类的牲畜比人多多了,足有44万头(匹)之多。
    这些天,坝子上正在开转山会,聚集了邻近乡里的牧民,看起来是很热闹了。
    但是等到文化节开幕的时候,将会有几万人从藏区各地赶来,那才是金马草原的最大盛事。
    文化节是和内地学习过来的一种发展模式,也就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说起藏区,人人都知道拉萨。
    但其实,金马地区作为藏区文化中心的历史,还更为悠久。
    因为它曾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
    这里能够说唱《格萨尔王传》的民间艺人是最多的。
    蒲英等人也听说过这部著名的史诗,它是世界最长的史诗,是藏文化的瑰宝。
    但是,听了阿嬷的介绍后才知道,这部史诗最早并没有实体,一直都是靠民间说唱艺人在各地行吟而流传开来的。
    而最富神奇色彩的就是,这些说唱艺人,不是师徒相承,也不是父子相传。
    他们有“神授”
    、“托梦”
    、“附体”
    、“转世”
    等方式,一个普通人不用教、不用学,一夜之间就会传唱几十部几百万字的史诗了。
    蒲英忍不住表示了疑问:“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会了呢?”
    阿嬷却说,那是真的。
    这《格萨尔王》史诗总共有上百部,约二千万多字,从来没有人能全部唱完的,都是分部传唱的。
    那些说唱艺人们,很多之前就只是农牧民,甚至是文盲,可是他们在昏睡几天、大病一场后,就会唱史诗了。
    而且,他们会唱的都只一部分,很多艺人唱的都还不太一样。
    阿嬷言之凿凿,说这种唱史诗的本领是没办法传授的,也是学习不了的,只能全凭缘份福泽和神灵启迪才能顿悟。
    藏民们还认为,那些说唱艺人应该是与格萨尔大王有关系的某个人物的转世。
    这正是藏族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灵魂转世”
    的观念。
    从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蒲英,自然不信这种传奇的说法。
    不过,她也知道这是藏人的信仰。
    就连受过现代教育的阿嬷都对此深信不疑,可见这些信仰有多么根深蒂固了。
    蒲英也就不管科不科学,只当做有趣的故事,听听就好。
    那片平坦的坝子,足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
    上面聚集了近千名男男女女,他们正在排练大型舞蹈,这也是文化节上的重头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