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
    也可称为“叙事时间”
    ,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故事时间”
    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是序列,可能性,变为现实,取得结果。
    7.视角:是作品种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
    8.叙述者的声音:故事中叙述者的存在不仅表现于叙述的内容以及叙述话语本身,而且表现于叙述的动作,即用什么口气或什么态度叙述,这就是叙述者的声音。
    9.叙述接受者:作者在为叙述者讲故事时,心目中总有一个隐含的接受者即叙述接受者。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答: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而且在事件的发展中表现出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由此而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
    3.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的形式:首尾连接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
    4.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的意义: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
    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
    6.叙述者声音的特点:传达内容意义,更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容的情感底蕴,凸现出叙述者,把其推到前台,先是个人魅力。
    第十二章
    基本概念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3.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
    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性作品的结构: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
    5.声情并茂:将抒情作品通过听觉和视觉的节奏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并将它直接有力地传达出来,这就是声情并茂。
    6.情景交融: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
    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7.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