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为兄 (第3页)
痛恨剪辫子等。
同时阿q的不自觉还表现在对革命的态度上,一开始深恶痛绝,当现实阶级压迫把他逼入绝境,产生了要“投降革命”
想法,带着传统观念理解革命,有着狭隘的原始复仇主义。
二、精神胜利法
阿q思想性格的突出特点,a、用夸耀过去来解脱现实的苦闷,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大却还说:“我先前比你阔多啦!”
b、用虚无的未来宽解眼前的窘迫,连老婆都没有却说:“我的儿子会阔多啦!”
c、以自己的丑恶而骄人,别人说到他的头上的疮疤,他却认为别人“还不配!”
d、自轻自贱掩盖自己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被别人打了,就自轻自贱承认自己是虫豖,并且立即从中得到宽慰。
e、能用健忘来淡化欺负和侮辱,挨了假洋鬼子的棒子,便立刻用忘却这件祖传法宝,将屈辱抛之脑后。
总之,阿q在实际上常常遭受挫折屈辱,而精神上永远优胜,总能得意而满足,凭借的就是可悲的精神胜利法。
体现国民劣根性
三、辛亥革命失败的归因:(革命反思意义)
1、一方面写赵太爷钱太爷从害怕革命到投机革命甚至垄断革命,镇压阿q,由此揭示出:革命对象不仅执掌着政权,而且发了革命财,农民则是任人宰割的奴隶。
2、另一方面揭示和批判了阿q式革命,暗示了辛亥革命更深层次悲剧: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害,可以相信阿q即使参加并掌握政权,他那样落后的革命意识将导致“革命”
成为何种性质!
3、阿q式革命和杀害阿q式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沉入黑暗”
;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革命真正胜利,首先要有一场思想革命和觉醒了的人民!
四、阿q正传的社会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长期关注和探讨“国民性”
的结果,鲁迅把阿q性格作为国民性最劣表现加以鞭挞,具有广泛社会意义,从整个国民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的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呼吁革命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的工作。
历史意义: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和社会的病症,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
五、艺术风格:
1、外冷内热:对阿q赋予同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转化为对革命夭折的无比痛惜,对赵太爷等人的憎恨鄙视。
把一颗火热的心深埋心坎,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一切
2、以讽抒情,善于运用讽刺手法,讽刺阿q落后麻木,鞭挞赵太爷假洋鬼子卑劣,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
3、形喜实悲,把我们的笑变成一种含泪的笑。
六、说不尽的阿q(不同时代对阿q的阐释):
1.三四十年代,民族自我批判课题的提出让阿q成了“反省国民性弱点”
的一面镜子,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和振兴的最严重思想阻力。
2.50年代到70年代阿q被视为“落后农民”
的典型,他虽然交杂着原始农民的报复性,但终究认识到革命是暴力,本质上是农民革命思想,认为鲁迅是从“被压迫的农民的观点”
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批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