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社里的其他职工都在游山玩水,匡主任却拉着蒲、宁二位领导,商量如何解决社里那么大一笔款子的问题。
    蒲、宁二位对财务当然是不懂的,所以对匡主任说的新税收政策,那是一点都不懂。
    只是问年底,单位能剩下多少钱。
    匡主任就开始一笔笔的算给两位领导听,那那开支多少,那那需要缴纳多少。
    最后算来算去,整个社600多万的利润,最后剩下的还不足300万。
    好吧,300万也很多了,比双江最大的钢铁厂一年的盈利还要多。
    但任谁眼睁睁的看着600万直接缩水一大半,不心疼啊?
    国营企业,那当然要为国家盈利,但……有些话,不好说出口,但意思大家都明白。
    蒲清泉就急了,风都给透出去了,这要没钱了,那怎么搞?就问匡主任,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这时候,整个国家的财务制度还很不健全,全手工帐,而且很多还是那种流水账,出现差错难免,一般工商、税务也不太追究,都是国家单位,不好下狠手。
    匡主任做老了帐,这段时间,也时时泡在中央下发的税改文件里。
    加上省里边,还专门针对新税收政策,做过人员培训。
    通过这么久的学习和培训,也算琢磨出国家财务制度的一些漏洞。
    但有些活要领导认可才能去做,所以就说了,其他七七八八的税,该缴纳的还得缴纳,但这个所得税,还真得合理规避,要不,企业负担太大了。
    企业现金流不充沛,发展起来就是个大问题。
    怎么合理规避?
    最简单的,那就是做大成本,分薄利润,甚至直接做亏损。
    企业做大成本,是很容易的,毕竟现在企业的自主权加大了很多。
    首先就是涨工资,工人工资这个反正可以实行浮动,这个可以加一部分。
    但也不能加太多,国家标准在那,也不能超过标准太多,要不其他真正亏损的企业得骂娘了。
    那怎么办?造表嘛,职工名单直接加一倍,工资也造上去。
    工商税务真来检查,那也不可能把职工一个一个的叫过来点人头。
    然后再在工资的基础上,加奖金,名目都好安排。
    这成本就算去了一大块了。
    其他的比如增设设备,这是固定资产投资,要算成本;办公室改造也要费用,当然是成本;作者的稿酬?当然是成本;纸张、材料,不用说,也是成本。
    也不知道是成心准备的,还是随时都带着,匡主任变戏法似的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算盘,噼里啪啦的就还是拨算盘珠子。
    说一项加一项,最后一算,双江出版社今年净亏45万。
    蒲、宁俩兄弟被匡主任这一顿算盘珠子,拨得晕头转向,就傻愣愣的问:这就亏了?那个所得税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