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淳没有说女子不能读书这些。
    实际上京师大学已经招收女生了,因为沁源的教育本就是男女平等,所以沁源出来的学生,女子也占了三分之一。
    故而面向社会的招生,女子也能入学,明朝风气开放,相比于士子的犹豫,女子求学反而更加积极。
    但在读书之外。
    女子又何必事事与男子争?种田就是男子力气大些,搬砖就是男子效率高些,工厂里打螺丝也得是男子,战场上杀敌,还是男人厉害些。
    这些女子也要去比?
    正常生活,该参与的参与,该帮衬的帮衬,如是而已。
    所谓男女平等,那是阴阳各归本位,各自做各自擅长的事,才是正理。
    永淳想做的,是在读书生活之外,在女子擅长的领域中,给她们提供学习的地方,给她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地方,让才艺可以如同男子有才那般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地位。
    如扬州瘦马那种。
    买来有资质的女子,十年严苛教导,学得一身绝艺,最终沦为他人金丝雀,这种没有自由,掌握不了前程的状况,是让无数女子窒息的。
    如果说,男子还能凭借十年寒窗,能博取功名,有个出路的话。
    平民家的女子,生得再好看,再有才华,也只能沦为玩物,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而富贵人家的小姐,则完全不一样。
    那些明媒正娶的妻子,男方给的聘礼是多少,女方家里的嫁妆是至少翻倍的,所谓十里红妆,不是男方给的浪漫,而是女方的家世。
    因为,嫁妆是独属于妻子的,丈夫根本无权处置。
    倘若离婚,妻子是可以带着嫁妆回家的!
    一般而言。
    正妻的嫁妆,其资产至少是整个家庭的六分之一,甚至还要更多,所谓门当户对,不仅仅是结婚,还是合资经营!
    而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其实是与推恩令并行的!
    嫡长子能够继承的就只有父亲的爵位,而父亲死后,财产是所有孩子平分,无论嫡庶,嫡子和庶子的差别在于婚姻!
    如彩礼和嫁妆。
    庶子不给或者少给彩礼,就是成立新家庭没有什么投资,就意味着娶不到好媳妇,而庶女出嫁,不返足够的嫁妆,那就等于是卖女儿……
    这才是嫡庶的区别,是体现在父亲活着的时候,父亲死后,对于父亲的遗产,儿子们是平分的。
    为什么嫡长子看起来分的最多?
    不光光是父亲在婚姻时的支持,还有母亲的嫁妆!
    这才是关键!
    嫡长子继承制,继承的根本就不是父亲的家产,而是母亲的嫁妆。
    因为平日里用的都是父亲的钱,母亲的嫁妆是一直在营收增长的,此消彼长,在继承的时候,就能够看到差别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自古以来,夫妻都是平等的,所以是一夫一妻制,其他的诸如侍妾的存在,嫡庶的不平等,那属于阶级矛盾,而非男女矛盾。
    搞明白了自古以来的婚姻内核,是合资经营,就明白了这套模式之下的平民女子有多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