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好日子
建隆元年二月十六,黄道吉日。
是赵铮的好日子,也是赵匡胤的好日子,因为今天是长春节,大宋开国之君的寿诞之日。
一大早,赵匡胤就在接受了群臣朝贺,随后赐宴,并赐群臣衣一袭,以示恩宠。
当上了皇帝过生日,滋味自然不同,按理说赵匡胤本该高兴才是。
可是宴会之后,坐在垂拱殿里,寿星皇帝却愁眉不展。
长春节,除了在汴梁的群臣,大宋的藩属与邻国也少不得来朝贺,南唐和吴越都是有使者前来的。
还有各地的节度使自然也必不可少,没能亲自来的,至少也得派个代表前来为皇帝陛下贺寿。
河东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没来,但他的儿子李守节来了。
赐宴之后,很荣幸地获得了皇帝陛下的单独召见,但过程却不大愉快。
李守节刚一进殿,赵匡胤便冷冷一句:“太子,汝何故来?”
劈头盖脸的一句话把李守节吓得魂飞魄散,跪在赵匡胤面前,冷汗直流。
赵匡胤称呼一个节度使的儿子为太子,那自然是有原因的。
潞州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乃后周遗臣,自从周太祖郭威在位时,便驻守河东,乃是一元悍将,对后周颇为忠诚。
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了皇帝,全盘接受了后周官僚体系。
对高官重臣加以抚慰,各地节度使更是着重笼络,登基之后就为李筠加了中书令的头衔。
李筠开始坚持拒不受命,在幕僚的劝说下才接受了旨意,表示臣服
。
可是随后滑稽的一幕出现了,在款待宋庭宣谕使的宴会上,李筠突然莫名其妙地将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上,跪拜之后嚎啕大哭。
当着新朝使者的面,悼念旧主,情节何其严重?李筠的这个举动,让在场所有人都面面相觑,惊慌失措。
宋庭宣谕令使最为尴尬,正要拂袖而去的时候,李筠的幕僚出面圆场:“李公醉酒,行为失态,多多包涵云云。”
一时的尴尬倒是过去的,但消息传回汴梁,赵匡胤心里不痛快了。
李筠真的喝醉了吗?一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对前朝皇帝念念不忘,如何能让人放心!
这也就是赵匡胤对李守节口出惊天之语的原因!
李守节已经走了,敲山震虎的目的已经达到,可赵匡胤的心情却尚未平复,眉头紧锁,默默地等待着。
许久之后,垂拱殿门口闪过两道人影,却是刚刚改名的皇弟赵光义与赵普联袂而来。
“皇兄(官家)!”
“情况如何?李守节人呢?”
赵匡义也没打招呼,直接开门见山询问。
赵普道:“走了,出了皇宫之后,火速出城回潞州去了。”
“嗯!”
赵匡胤道:“给了他中书令,给了他儿子皇城使,朕待他也算不薄了,就看李筠是否知好歹了?”
“皇兄,臣弟以为还是早做准备吧!”
赵光义沉声道:“刚刚接到消息,北汉皇帝刘均已经在与李筠接触了,彼此或已有勾结。”
“哦?”
赵匡胤的眉头皱的更紧了,转而道:“则平,你怎么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