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棠棠我不可能喜欢苏安锦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满分作文#来看看人民日报评论浙江有争议满分作文:
日前,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网上引发热议。
姑且不提文中提到的卡尔维诺、维特根斯坦、麦金太尔等人名,以及所使用的振翮、一觇等生词,单是篇首第一句话“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
已经让很多读者望之却步。
文章是好是坏,网上众说纷纭。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议论者有之,试写者有之。
毕竟,相比数学的解答题、英语的完形填空而言,作文往往凝聚着很多人的难忘回忆,那些颇有时代感的话题也最具讨论基础及分析空间。
满分作文作为这场竞赛中的佼佼者,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而《生活在树上》之所以引发舆情,除了内容争议外,事件本身也存在不少新闻点。
例如阅卷专家不建议模仿此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等细节,为事件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元素。
所谓众口难调,连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文学家都不能让所有读者喜欢,遑论一篇限时写作的千字文。
但回到对这篇作文的评价,两极化特征异常鲜明。
反对者表示这是卖弄技巧、故作深沉,支持者则认为作者泛观博览、思想深刻,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教授则点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
高分到底是理所应当,抑或名不副实?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应该具有什么品质?
正如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
,一切文辞都应服务于表意。
从这个意义上说,旁征博引未必意味着文章高明,生僻晦涩未必证明文字低劣。
南宋词人“无典不成句”
,这不影响辛弃疾成为一代大家;《尤利西斯》译者注仅一章就有数百条之多,也并不妨碍它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
判断作品好坏,不在于修辞技巧运用多寡,关键要看它是言必有中还是词不达意,以及文字与修辞是否推动了文意的前进。
高考作文是文章的一种形态,但考试评价与社会评价的语境和标准不尽相同。
高考作文毕竟不是学术论文,对哲学著作的理解未必要如此深刻精到;高考作文毕竟不是大众读物,未必苛求成为经典传世。
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高考作文写作以自由度和宽容度,才能让学生在表达的疆域上尽情驰骋。
查梳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内容、表达是考察的基本方面,有思想、有材料、有文采、有创意则是重要的加分项。
归根结底,作文是对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考核,不仅关注语言表达、内容组织,还关注思想深度、知识厚度。
所以,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尼采、了解单向度理论并以此推进自己的思考,本身值得鼓励。
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有一个共同背景,那就是对高考套路化作文的反对。
类似的结构,惯用的案例,套用的范文,导致写作失去个性化的闪光点,沦为标准化的工业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树上》引入学术化的表达、陌生化的材料,也写出了自己的思考。
即便从更高标准看,有着种种不足,但对其予以高分评价,也可视为高考作文对个性化表达的一种呼唤。
当然,部分网友对此文产生的文风导向报以担忧,也在情理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